爱因斯坦与西拉德(Albert Einstein and Leo Szilard):呼吁美国制造原子弹的西拉德后来反而成了抗议原子弹的主要力量。爱因斯坦没有真正参加曼哈顿工程,但他是启动曼哈顿工程的责任者之一和后来最强烈的抗议者之一。
西伯格(Glenn T. Seaborg):在曼哈顿工程中,西伯格领导钚生产技术的小组研究。他被称为钚之父。1951年他和麦克米伦(1907~1991)因发现并研究钚等超铀元素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1961年,他被任命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
费因曼(Richard P. Feynman)出生于纽约的费因曼是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有加速微积分的运算的天然才能。在24岁时参加曼哈顿工程,在他的指导老师贝特领导的小组工作,其任务是计算原子弹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的数量。
费米(Enrico Fermi):费米1934年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产生人工放射现象,开始中子物理学研究。被誉为“中子物理学之父”。由于他在中子轰击方面尤其是用热中子轰击方面的成就,荣获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费米小组于1942年12月2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铀—石墨原子反应堆,从实践上证明了链式反应理论的正确性,为原子弹的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由于其出色的组织才能,奥本海默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是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试制原子弹计划的负责人。
莱斯里•R•格罗夫斯(Leslie R.Groves.):为了不引人注目,美国总统秘密委托一位衔级不高的工程兵团建筑部副主任格罗夫上校(随后晋升为准将)负责试验区建设。格罗夫斯曾是1918年西点军校的第四批学员,参与建造过五角大楼。作者: SKYWOLF17 时间: 2006-8-17 04:05 标题: 第二部分:曼哈顿工程的实施 关键工程介绍
由于不知道铀235三种裂变方法哪种效果最好,只好采取三种方法同时进行,因此整个“曼哈顿工程”规模异常庞大,共分为十六个分支工程,其中关键工程有四个:
在1939年那封有爱因斯坦签名的给罗斯福的信中,有一个技术性细节,专家们估计原子弹太重不适于使用飞机投放。所以当时设想的是用船来运载。但到了1940年,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波音B-29重型轰炸机诞生了。
B-29超级轰炸机是二战中最大,也是最成功的轰炸机,它创下了多个轰炸机之最:载弹量 9 吨、航程 6,000 公里、能在万米高空巡航、极速600公里/小时。在B-29轰炸机出现之前,日美两国隔着太平洋,只能进行海上消耗战。而B-29出现之后,战局大变,美国掌握了制空权。
1943年9月,B-29 被选为原子弹载机。此时科学家们还无法确定原子弹的外形,所以B-29弹舱内安装了可以调节的 H 形桁架和原子弹装载释放系统。1944年2月28日,B-29
在加州慕洛克机场(后来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了原子弹模拟投放测试。到了8月,已经有46架B-29具备了原子弹投放能力。
与此同时,机组人员的训练也在紧张进行。这项特别计划由保罗•蒂贝茨上校指挥,他曾在欧洲和北非开过B-17,经验丰富,直接参与了B-29的试飞。
投掷原子弹的任务最后落在美国空军第509大队身上。509大队是美国专门为运载投掷原子弹而成立的特殊航空部队,有225名军官和1500余士兵,装备15架作为原子弹载机的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和5架C—54运输机。并且拥有自己单独的运输、维修、后勤、通讯和警卫部队,完全不与其他部队发生关系,全封闭,全单独,实行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和纪律。
经过异常周密的紧张准备,代号为“第13号特别轰炸任务”的原子弹轰炸行动正式开始。确定8月6日向日本实施原子弹轰炸,计划出动7架B—29,其中1架飞机装载原子弹,还有1架装载测量爆炸当量的仪器,1架负责拍摄,另外3架为气象飞机,剩下的1架为预备机,部署在硫黄岛。原子弹“小男孩”的组件则由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在太平洋上高速航行九天后,在船长查尔斯•麦克维伊上校的指挥下,于1945年7月26日安全运抵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
:“埃诺拉•盖伊”号机组成员。他们分别是:Colonel Paul Tibbets Commander,Captain Robert Lewis Co-Pilot,Captain Theodore Van Kirk Navigator,Major Thomas Ferebee Bombardier,Lieutenant Jacob Beser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Sergeant Joseph Stiborik Radar Operator,Private Richard Nelson Radar Operator,Staff Sergeant Wyatt Duzenbury Flight Engineer,Staff Sergeant Robert Caron Tail Gunner,Captain Deke Parson Weaponeer,2nd Lieutenant Morris Jeppson Ordinance Expert。
8月6日凌晨,机长蒂贝茨和机组人员登上用自己母亲的名字“埃诺拉•盖伊”命名的装载着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的飞机,“小男孩”蓝色的外壳上写满了诸如“狗日的天皇”等字样,还贴上了一张红极一时的美国电影明星丽塔•海沃丝的大美人照片。这架飞机从提安尼岛上优哉游哉地起飞后,向广岛飞去。
广岛位于本州东南沿海,由六个小岛组成,从空中望去,酷似一只长着六指的手掌,南端一直伸到濑户内海。以城内大量美丽的柳树而闻名,是日本第八大城市。当时的广岛上空天高云淡,已习惯于空袭的广岛市民们看着飞机掠空而过,紧张的心情很快平静下来,照旧忙着自己的事情,根本无从知晓原子弹这个“超级恶魔”已向他们张开大口。
8时14分17秒,美机经过校正第二次进入广岛上空,“埃诺拉•盖伊”号炸弹舱猛然打开,“小男孩”尾部朝下掉了下去,在空中翻了个身,弹头朝下直向广岛落去。炸弹投下43秒后,距离飞机下方6英里处,第3个开关准时闭合,天空顿时出现一道强烈的白光,一团粉中带紫的烟雾和火焰翻卷而上,并且不停地在膨胀、膨胀、膨胀。闪光亮如白昼,照亮了飞机上的所有仪表盘,仿佛它们自己发出了光芒。机长蒂贝茨感到这团光芒似乎伸手可触,后来他回忆说,他闻到了铝的味道。飞机的尾炮手卡伦则看到了极为恐怖的一幕:一个巨大的灰色球状烟云在不停地挤压、膨胀,随后翻腾而上,直奔飞机而来。他想大声喊叫,但是他的喉咙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发不出任何声音。冲击波重重地撞击着飞机,人们在机舱里被震得像木偶一样摇来晃去。蒂贝茨以为飞机被日军的高射炮击中了,他大叫:“是高射炮,”费雷比大喊:“这些狗娘养的在射击我们。”此时,卡伦终于能喊出声了,随后就不停的尖声惊叫:“又来了,又来了。”这时,第二次冲击波再次袭来,飞机颠簸得非常厉害。最后,冲击波终于过去了,“埃诺拉•盖伊”号又恢复了平静。
此时,机上的电气专家贝瑟尔站起来,打开录音机,准备把机组人员的感受录下来。在机尾坐着的卡伦说:“一大团烟云在快速地翻转上升,这团烟云包裹着一个像火一样在燃烧的赤红的球体,在它四周裹挟着一团又一团紫灰色的泡沫状物质,所有的一切都不可思议。它不停地燃烧、翻腾、爆炸,四周都是猎猎喷出的火焰,仿佛是一个巨型煤床在燃烧……然后就是蘑菇云来了。它几乎和我们平行,而且一直在翻滚上升。它的颜色非常黑,但是比云层多了一丝淡紫色。在它下面的城市一定……”。
此时,广岛市的大多数人正在上班或上学的途中,由于美国在研制原子弹过程中采取严格保密措施,日本军民毫无对原子弹的防护知识和准备,所以人员伤亡异常惨重。原子弹爆炸产生的30万度高温,把爆心半径一千米范围内的花岗岩都融化了。在爆心附近的外科医院所有的人和设施转瞬就化为灰烬,没有留下任何人或物的痕迹……
原子弹爆炸过后,广岛被烈焰和浓烟所笼罩,遍地焦土,满目残垣,死尸枕籍相连。在这片废墟里,还掩埋了包括几位女俘在内的23位美国战俘,其中22位战俘当场死亡,剩下的一位被激怒的日本幸存者从瓦砾中拖出来活活打死。
8月7日,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16小时后,杜鲁门发表声明,正式宣布使用了原子弹,指出这是驾驭宇宙的基本力量,我们将其释放出来对付在太平洋上发动战争的人,并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会遭到从天而降的毁灭!
命运的选择:长崎
8月8日晚,苏联政府宣布将从8月9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听到苏联对日宣战,美国不仅担心日本会因为遭受原子弹袭击而更加激发起抵抗的意志,更企图通过原子弹在苏联参战之前进一步削弱日本的抵抗意志,以减少苏联参战的影响,从而达到单独占领日本,确立美国战后在太平洋上的战略优势,于是决定再次实施原子弹轰炸。
“伯克之车”的机组成员。
他们分别是Major Charles Sweeney Commander,First Lieutenant Charles Albury Co-Pilot,Captain James Van Pelt, Jr. Navigator,Captain Kermit Beahan Bombardier,Lieutenant Jacob Beser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Staff Sergeant Ed Buckly Radar Operator,Sergeant Abe Spitzer Radio Operator,Master Sergeant John Kuharek Flight Engineer,Sergeant Raymond Gallagher Asst. Flight Engineer,Staff Sergeant Albert Dehart Tail Gunner,Commander Frederick Ashworth Weaponeer,2nd Lieutenant Fred Olivi Third Pi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