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打击阿富汗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打击手段也逐渐从空中打击转至地面突袭。从10月19日夜美军首次较大规模的突袭行动来看,美国对今后所要采取的战略战术,是做过全面、深入而详尽的研究与准备的。一个总的指导原则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 k" p1 `; H* {5 }# m% `8 v/ |$ W6 G6 k! x
当然,塔利班与本·拉丹的部队,在经过一定的作战考验后,其特殊的长项也会逐渐发挥出来。但塔利班武装的国际孤立处境会使其补给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在战略考虑上,美国人会充分利用时间这一特殊的战争要素,有意放慢战争节奏、拉长战争时间,加大对塔利班武装的消耗,减少己方伤亡,增加打击时机,最终摧毁塔利班的意志。
2 l5 ?" H5 L' T: l2 v* i9 @, @- V3 y% L l+ ^' g/ J, l& h! o" g
而从战术角度来说,美军更是已经利用了自己独特、新颖、有效的军事科技来扬长避短,打击敌手。/ n8 F9 S% S( u/ k3 C
) Q1 c g5 s1 J. `; t! A 首先,美国人选择了打“全黑战”,即先夜间战后白天战,逐渐从黑打到明的战术。这种战术是由美军的武器装备决定的。3 L% v" c# O7 D
% _- S& \& |2 f5 i 1982年英军利用夜视装备的优势,奇袭阿根廷重兵把守的“两仔妹山”,以9000人在黑暗中俘虏了对方13000人,一举扭转整个马岛战争的战局。
) x& ?. m {0 @7 x0 f
: i+ [, l O7 b8 G, x 塔利班和本·拉丹分子是分散武装,是无数个游动的战斗单元,在战斗上是属于点对抗。美国为了降低己方伤亡,以及随时能消灭包括本·拉丹和奥马尔在内的塔利班高级指挥机构,它当然会从“点“打到“线”,再从“线”打到“面”。也就是要充分发挥美军“夜战”的优势,先进行逐点打击,稳固发展。. f1 Y, q, O: y2 e/ f: _& Z
# P0 f8 E( q u% \+ H; G
而当出现下列情况后,美军白天的战事会增加:一、美军需要用武装力量去建立和维持一个新的阿富汗政府;二、美军在夜间没能完成预期的作战任务,或者其他部队如山地师在战斗中被塔利班武装拖住。
/ v8 k' o* d( \* g7 V& @! }- C& P m/ p( `" \& Q4 d) T2 }$ ^5 K
其次,美军打的是一种以“短停顿”为特点的“跳跃式闪击战”:需要打就来,打完就走,来无影,去无踪,行动极端机密,达成行动的突然性,于分秒之中获得胜利成果。这种打法,是对付零散、隐蔽、负隅顽抗的小股武装的最好办法。为了实现这一战术,美军充分利用自己的夜视优势,以达成隐蔽性,同时应用运输机,采取伞降方式,以达成行动的突然性,因为通常伞降比机降在夜暗中更不易被发现。从电视报道的画面看,美军的突击部队是夜间乘运输机进入阿富汗坎大哈地区的,这说明美军突击队并非从停泊在波斯湾上的小鹰号航母出发。因为美军现役航母上能够搭载的8种机种中,不包括运输机。5 B& x& j9 |* M0 w# Q3 D! k( t9 j E: w
2 R) [! Z% l" Z% K9 @; x8 \5 G) A
再有,美国人要打的是多通道、多功能的“伺服控制战”。就是说,对美国的指挥部门来说,不仅塔利班武装是透明的,就连美军深入前线的作战单元来讲,也是可知、可视和透明的。通过最先进的视频通讯技术,不仅美军的前线指挥官能够“全实时”地掌握他所率领的每个下属的“战斗景观”,而且横向上的陆、海、空三军指挥员,纵向上的美军各级指挥官,包括国防部长甚至是美国总统布什,都能在同一时间内看到战场上的战斗进行情况。这种指挥系统,是若干级若干双眼睛同时盯着一个或数个可能出现的作战目标。只要是不授权或不明确的职权,战斗员以上的每一级指挥人员都可以调控它的作战行动。这种系统和全新的作战方式,为美军减少失误与伤亡提供了条件。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场战争是一场“显外战”(显微外科式战争),它展示了21世纪陆军数字化战争的全新样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