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
- y( v7 w! |+ C% O所谓的 4:2 即指四人进屋,两人留于屋外的人员配置方式而言,走位方式是中门两侧各有叁人一组,攻击发起时由第一~第四号人员分别依序攻进屋内,并部署成火力扇面,五号六号人员则前进至门口两侧,分别朝两方警戒,完成以 4:2 的人员配置,而前四名人员进攻房间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沿墙顺走的方式外,以交叉走位的方式前进就定位也是另一个常见的方式,交叉走位的方式是容易造成敌方的混淆,不但人员移动快速,不易被瞄准外;交叉移动的人影也会使敌方计算我方人数时产生错觉,无法精确得知我方人数,进而对心理上先产生动摇,就方便被击倒了,而最大的好处是交叉走位对队员们而言是直线前进,速度上与机动性都比沿墙顺走的转弯方式来得快,这也是交叉走位广受欢迎的原因。 2 I; t2 P4 g2 w9 o, x
4 Q y2 J1 o% H( o5 f! \. f8 b% _& D( _3:1:2
0 O5 P7 q. r" V$ |( B+ K同前所述,所谓的3:1:2指的也是人员配置,只不过这次攻进屋的人数降为叁人,一人留于门口面向屋内提供支援与警戒,而最后两人仍然是背向屋内,面朝屋外两警戒,如此的作法优点在于调配弹性大,人员运用灵活,屋内我方人员的误伤率可降到最低,战术运用空间大;缺点则是面火力明显不足,且背对屋内的两名警戒人员可能会遭屋内射出的流弹所伤,面对屋内意料外的强大抵抗时,反应时间较慢最无法克服的问题,因此便有了第三种的相对应战术。
$ l7 Z E' c; f0 Q! o- @: i! ^; e, \$ R# G9 i) n& ~ x# R
4:1:1 , s! [; e) q) r8 f& p
为补前一种战术的屋内人员与火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将人员作些许调整,进攻人员保留第一种的4人,而原先留于门口的两人则改以背对背的方式站立,一人面朝内提供屋内队友的火力支援与戒护,而另一人则仍是面朝外,警戒可能出现的反包围,如此一来,不但屋内的人员火力足够,面对屋内的第五号人员也可提供整体的屋内战术情况报告,六号人员不但可面对外保持警戒,而由于与五号背对背相靠,遭受流弹击中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了许多,是这几种战术中相当周全的一种。
+ ]1 y- w/ m& Q. Z! A0 R& y
* h* r9 o, X: A. l, V7 q# C, U/ G5:1
4 c+ {% }! I% J# t, c7 b最后一种的战术是应用于已知屋内会有强大抵抗或情势不明时所常采用的战术,除了留有一名警戒人员外,其馀五人员全部攻进去,以最优势火力在最短时间内造成最大震撼,这是优点,缺点是如此的声势即使未使用闪光震撼弹也会把人质吓得心脏病发作,在这里需补充一点的是早在1972年,以色列伞兵突击乌干达思得德比机场时,在客机上格杀乌干达恐布份子时所发明的战术,即在攻击过程中,突击队员全程大叫「趴下!趴下!所有人员趴下!」口令,而对所有不服从此一口令而仍站立的人格杀勿论,虽然因此而误伤了几位平民,但所有的恐布份子也都遭当场格毙,此种战术一直广为各级特战与反恐布单位所采用,前不久 鲁的日本大使馆所发生的反恐布行动中,由 鲁军方特种部队所执行的人质救援任务也是采用此种作法秘,可见此种战术的可用性,而在特种战术中,如此单纯而实用战术一直不在少数,这则是与外界认知的有所差异,要知道不是所有战术都繁复到一般人无法了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