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国内的媒体大肆宣传张艺谋的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看到这句诗,我忽然想起这首诗的原作者 ——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来了。关于黄巢,史书上各个时期各种舆论工具对他的评价不一,有的人说他是农民起义的英雄、有的人说他是杀人如麻的恶魔,我也不是历史学家,也懒得去研究黄巢的为人处世哲学,我只想从自己的简单视角来理解一下黄巢这个人,那就是:黄巢所遗留下来的三首诗,可以说是高度形像的概括了他的一生。* ^# N9 i/ q; Q2 f3 R; E# ]
5 T( k# G3 h, |. c% n: P" G第一首诗:* g" Z- Y, y2 u
$ r( e5 n/ G, E. |% s) ^; ~飒飒西风满院栽,
' T. \9 ^7 c8 n- A' Y2 r5 }蕊寒香冷蝶难来。
* i( b$ w; h' O2 |) r他年我若为青帝,& \: o$ q; @( k' e4 u! x
报与桃花一处开。 j( \! [& E2 _3 M
) {3 I9 a0 ~+ [4 c: L3 A
据说,写这首诗的时候,黄巢还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那要是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可算得上是一个从小就胸有大志的孩子了。才这么一点点大的年龄,就考虑到“他年我若为青帝”,应该怎样安排桃花盛开的问题了。难怪后来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统帅几十万大军了,真是天生的领袖人物。3 y2 H! L" c9 w4 j1 z* {, X
( P6 [- W4 d6 P* ~0 e5 A第二首诗: `, s7 A: g( P) X
# p0 s$ d* E/ I8 }0 Y* `4 S待到秋来九月八,9 k6 H. x3 h! u* ]" X. s7 H
我花开后百花杀。
8 H/ E+ _2 |% s& v) t冲天香阵透长安,
$ y6 M& n/ e, V, F0 [6 J( N满城尽带黄金甲。8 O" W) o1 l) g( n# `, x3 t. `0 y
, R: E- r' U$ S" X6 n- j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这不,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他中间的一句作为影片名。其时,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陷长安的磅礴气势。
O2 o" `* R) l4 k. O& p
; S2 |* y" U c- |( x4 e" s第三首诗:0 ~) ?# z. K! U2 \* @
7 _, G# y+ u, C- ]5 i% v记得当年草上飞,
U4 T2 a- d( n( X铁衣着尽着僧衣。
P% j4 l4 {0 \ k: l. c天津桥上无人识,
6 Z9 i: @4 J/ O1 K& u独倚栏干看落晖。0 H; q7 e0 A* e# C2 f
" I# t9 L/ G9 z% ?, e% x
与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的流传程度就没有那么广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因为,据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从这首诗来看,他不仅没有战死,后来还削发为僧了。但我宁愿相信这首诗是黄巢本人写的,在我看来,黄巢也好、李自成也好,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们还是不要简单地战死疆场为宜。他们若是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我们寻常人所能及。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空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1 S; y0 q* X9 A) J* M# c
" B; n: C6 u6 _6 W( p
短短三首诗,黄巢的一生跃然纸上。# k7 Z0 U: r) E: k$ L9 v
) i+ E! R% S4 _2 _- ^7 p& E4 ]0 c
2006年11月21日 日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