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我有一双隐形翅膀》。7 _4 l* s* h- ^. {7 e3 r- U2 H
请大家来回忆一下自己当年的考题?9 p# C( w5 }* ?0 n' \8 ~1 i, e
: q" Z, ]5 i4 j我的已经不记得了。先提供一些资料,希望大家积极努力回忆自己遭遇过的命题,看看我们能否pk过人家的。(BTW,我怎么变中尉了?年轻真好)8 ]) b2 A; ?4 N9 S
4 h! w2 T2 S) Y1 w: D6 [8 H' C& o9 v
以下转贴几个考题:
( Y$ o ~+ }% |1 @5 N M ~1 v( y3 F3 r0 Z, J9 e& z- z5 n: u
法国类似高考的BAC其作文命题。' l& L, o5 E% \% I- z
0 v1 x% l9 t1 B! i3 D$ z“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0 Z9 ~3 t5 }" O
“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2 R3 l7 f7 P7 P, r
“我们是否只对他人有义务”* r5 f! L% g6 e% h4 U0 l4 C
% `0 r# r6 |( M& l U, ^, p' I/ m$ l4 A) H, [( |; l) J+ z, _: ?$ b) l4 f
美国高中生的一次作业:
: A( S# _6 V( ^' v& V1)什么样的美国人可能会同意Josiah Strong的“我们的国家”?什么样的人会不同意?他们为什么会同意或不同意?(2)Bryan如何将“帝国主义”同获得西班牙领土联系起来?你认为他联系得对吗?为什么?
' B$ U( {3 _/ `. I3 f) Q; m(3)Lodge对获得菲律宾这件事的辩词是如何反映了美国的传统政策的? ! h# V ~! ` |
(4)你认为有比麦金利总统以控制菲律宾来处置菲律宾的命运更好的选择吗?! q P. p0 B5 W2 k# B7 d% L
% M" S, h* H% w( a- S$ E* x
清末最后一场科举考试的命题:" j5 y* }4 M a+ m2 J
. D( c, v( a8 O+ j v
( A6 }3 r5 T9 I5 T第一场,史论5篇: ' B6 O2 j. {. b: x1 n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 u: B1 Y @6 H3 Q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 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 l+ }/ F% y7 y7 r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 s* |. t% G. k* P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 \( U0 c8 r$ A* a9 I; }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 Z- q& p. I: J" ]( Q# H" ^第二场 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 |+ m+ u* [7 i r9 q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 }% J' M% y. Q5 v$ F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T$ `2 {+ B! X8 S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8 K) P* g9 s* x2 g. J8 z8 r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4 I- J' P5 y( `0 \7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9 `& A5 F3 `# l3 w, P9 n$ w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1 G: P# `( K, n- K) r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 b- W* q( Z2 K3 d# V& C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 w3 J! f% U! r- C7 i4 E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 y) G* j1 [; @: L& n9 ~" s" \: a5 {) g3 f
( I- {8 X" J: H! J0 D2 J* O
( V% g, m" Y, V* O. D. A% V
2 Y# |' W7 m+ a z.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