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待了这么久,昨天终于把《物极必反》看完了,来谈谈感受。
3 w2 [- V4 i6 j& e/ ?. _/ s9 w B/ Z" h3 s
4 Q$ u. n+ a4 f U影片结束时,片尾第一条字幕就是:“本片由真实SWAT队员参与,使用了大量SWAT专门的知识和反恐技术,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致敬。”; [# q8 @: P j+ L; @# `+ u- K
' D$ |; n& q- X* D# [: |7 c3 F
0 M( z2 F7 ^7 e0 _" f这段字幕充分说明了这部影片的价值。我觉得大家最好不要把《物极必反》当好莱坞大片去看,它的投资和规模都远远不如现在甚至当时的动作大片。我认为它应该算是一部献给军迷和枪械迷的小成本cult片,规模不大,但非常忠实地把反恐特警的CQB战术(室内近距离作战)和枪战细节体现在屏幕上,因而拥有一大批狂热Fans也就不足为奇了。$ P( W. F: d2 `2 d7 J; r
& J% ~- B' R$ D+ C0 ` r& c( s' W, E9 D7 j, q' N; U2 s1 R
影片的故事想法不错,退役特种警察自发地组织起来,用残酷的手段铲除逍遥法外的犯罪首脑。正义和邪恶的模棱两可、“反派们”高杆的刺杀手段令人印象深刻。但导演的叙述节奏略显拖沓,对人性冲突的刻画也不够。很明显,影片的剧情完全是为了动作戏服务的。
/ A/ v& @. a" [' P3 E2 x7 \3 f- [/ m5 B+ n! j1 i" e) ~
3 Y% Z7 ]1 F) P( h1 h. n菜单很简陋:/ S3 q7 ?* t7 \. Z: z5 C) @
![]()
% J' f4 \1 W# q j# {( E( O+ Y* g2 s" V
! i; _# L. R" \( X片中共有五场动作戏。
1 R: K' ]7 }9 g. w" _. k. y
2 K/ s# V- c Z) t% R
0 i; t! b A& `! |第一场,影片一上来就是特警刺杀小组突击豪宅,是全片的热身戏。装了消音器的MP5杀人干脆利落,两组人马分头行进,一从正门进入上楼,一从窗口进入,每一组各有一人持霰弹枪在狭窄过道里开路,以相互掩护的姿势前进,到达目标房间以后,一声令下,两组人马同时突入,5秒钟内full automatic狂扫将一众保镖和*女全部打成马蜂窝(还有露点镜头哦,不过估计你这当儿也没心思欣赏这个了,特大号LM除外)。这场戏规模不大,场面调度井然有序,动作迅雷不及掩耳,精准如CQB的标准演练教程一般,是全片最值得反复观摩、战术价值也最高的一段。可能看的时候你还会有一种感觉:是不是很像玩《彩虹六号》呢?(不同之处只是彩虹六号不能伤害人质,电影里却是见人就杀,不留一个活口!)
7 R6 }% ~1 e% U+ h5 n, w3 D" d5 ]( O3 P; A% o7 m! e
Q* {5 G, l0 L5 p1 q2 D0 E* A突击豪宅:
' x; ^; f" z! G9 F2 P![]()
5 ]# d' n# T; }/ e3 Y# ~3 c - ?3 T O' _' E8 s4 O
5 {5 N) y+ s5 I7 R4 m" o
第二场,轮到传说中的高手高手高高手——狙击手出马啦!地点是一个高尔夫球场,空旷开阔,一千米左右外有一个树林,狙击手和观察手两人小组就潜伏在那里,而目标竟然有三人!Ok,target on sight!第一枪:毫不费力地击中傻站着不动的目标A,因为距离超远扣过扳机拉完一下枪栓以后才在狙击镜里看见目标中弹。第二枪:目标B在保镖的保护下飞快地冲向轿车,视野里情景十分混乱,但谁让该傻人没玩过CS不懂得跑“之”字形的道理呢,在他傻不愣登的直线冲刺时,狙击手冷静地扣动扳机,Target down!第三枪:糟糕,目标C已经坐进轿车了,本以为狙击手会像瓦西里一样神通广大来个一枪爆头,没想到他聪明地选择了更容易瞄准的汽车油箱,于是……“轰隆隆”,direct shot!
& Q0 H9 r9 u5 A- a
; D4 V/ W) C& Z) B$ `# t# e: O2 s1 u, f z# t t0 {
反派主角:T-1000- _. b3 V( [4 M3 F7 D" `
6 s0 L4 c3 o& z. e
; N; h8 @- k* Q3 O9 `& x
+ x+ T4 E/ k% N, ]( r" W1 K第三场,久闻大名的机场突击来也!这场戏来得很突兀,跟剧情也没任何关系,纯粹是枪火SHOW。跟前两场悄无声息的行动不同,这一场开打前的气氛营造最足,音乐也很刺激,并且有“战前部署”的描绘(不过中文字幕很烂俺看得不是很懂)。好像是一组人马绕到后面堵住后门,另一组人马以装甲车为掩护强攻正门。我们终于看到了主角手里漂亮的M733登场了,哇,自《盗火线》以后好久没见想念得紧来!这一“局”的恐怖分子比较郁闷,虽说是机场,却连半个人质都没劫持到,只是占据了一个仓库在里面摩拳擦掌、不对是擦AK和乌兹冲锋枪兼等死而已(都什么年代了还用乌兹啊,没前途,当匪徒就是穷啊)。然后看到装甲车过来了,就齐刷刷地朝装甲车开枪,叮叮当当一阵“锅碗瓢盆协奏曲”,好像连一个轮胎都没打爆(不知道轮胎是不是防弹的),CT们都躲在装甲车的另一侧安然无恙的说。然后装甲车放下“撞门锤”把大门捅开,M733和M4A1们一拥而入,短暂而激烈的交火后,打死匪徒若干(居然还有一没出息小匪乖乖投降了,倒是蛮实惠的),然后最大的败笔出现了:匪首和一同伙竟从后门逃走了(不会吧!BRAVO组呢?DELTA组呢?都干什么去了?)。于是主角脱下防弹衣和头盔轻装上阵狂追800米,说是要“留活口”所以没在背后舒舒服服地瞄准送二位归西,这好像不太说得过去吧……这不,害得一名队员和若干闲杂人等NPC挨了枪子儿。值得注意的是主角在激战中换弹夹很真实,而且M733在人多的地方是单发射击的。最后主角在M733子弹打光的情况不换弹夹而是一个漂亮的拔枪动作火速用GLOCK将匪首击毙,这一点也真实到家了。
4 |4 p1 c C/ v" q0 \3 H# P& P/ c6 H; K
+ k' j3 l `, P+ `0 Z在装甲车掩护下突击机场:7 N& U0 S6 b f! k1 O# `+ ]
0 `& ?8 T0 ~+ k9 y$ g4 s
h4 B0 v9 U3 |8 H. f
4 j: ^. J* \8 B! Y6 d/ M3 D3 m& V; `' K
第四场,突击迪斯科舞厅。这场戏是为了铺垫情节而安排的,不是很重要(刚才的老LM们注意了还有露点镜头哦,当然也别忘了欣赏一下夜视装备)。特警刺杀小组先是占领舞厅后台,在电路开关处放上炸药,然后戴上夜视镜,一、二、三,“轰”,趁舞厅里一片漆黑人群混乱的时候杀入,misson completed!
' [6 c# G- ?( _9 a5 x: G& N
S4 s2 W% I" M* N L
' l* U/ W8 ?, z) v
- p# O" p4 n) l0 a+ t. D第五场,最终战,喋血法院大楼。这场戏是全片最火爆、规模最大的大火拼,除了《盗火线》以外,我个人觉得《物极必反》的这场警“匪”街头枪战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过瘾的(《反恐44分钟》勉强可与之媲美,至于《S.W.A.T》就真的连给人家提鞋都不配了),但也有一个饱受争议的结局。言归正传,先是主角率领匹夫之勇的一组人马不顾劝阻进入大楼,一段标准CQB动作的紧张搜索后,还是中了埋伏(废话你以为对手是谁啊,人家也是职业SWAT!敌暗我明你也敢硬闯),反派们以MP5对M4,火力全开猛烈无比,杀得特警组伤亡惨重,只有主角二人狼狈生还逃出大楼,连赶来救援的女主角都在无情弹雨中殒命,惨烈程度让人不能不联想起《石破天惊》里全歼海豹队的浴室埋伏战(如果是玩彩虹的话这种结果早该GAME OVER无疑了)。而楼外则是高手高手高高手的天下,躲在阳台夹缝后冷酷地用狙一个一个消灭警察,还上演了狙击手对战,警察的狙击手愣就是找不到对手在哪里放枪,还像拯救大兵里一样被穿镜爆头(谁让他大模大样地把狙架在最醒目的屋顶,他以为对付的是寻常劫匪啊?切,明显缺乏城市巷战常识)。然后情况又倒过来,反派们逞着蛮勇倒要往外冲了,不过不像有些人批判的那样是编剧弱智,听对话好像是这帮人杀得性起,不想躲下去了,想冲出去拼掉算了,生死听天由命,所以算是有自杀倾向的野猪式冲锋吧。接下来就演变成带有一点吴宇森味道的悲壮场面,先扔好烟雾弹,然后六七人呈扇形一字排开,个个像终结者T-800一样无畏地边扫射边前进,扫倒警察N人,自己也一个接一个倒下了。高手高手高高手则在绳降撤退时被死剩的警察狙击手一枪打死(这好像不合理吧!狙击手挑选埋伏地点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撤退时有安全路线,怎么可能在警察面前大摇大摆地绳降呢,虽然这种死法是很酷,很壮烈没错啦……)。影片以主角在众目睽睽下一枪击毙已受重伤的反派主角(也就是T2里的T-1000哦)结束,大家觉得是不是有一点《英雄本色》或《盗火线》的感觉呢?
1 |! I! I/ j; {' e9 s! N0 d6 @" J8 g/ i5 C
. R6 B2 z: C2 p, W( t; c$ W
壮烈成仁的反派:) d/ p" u3 P( Q- O
![]()
7 R& s# ]& y$ q0 ?1 Z/ q9 @! H: j% a n3 R& L
“正义”的男主角,仔细看的话能看出他背的是三角战术枪带。这家伙有个特点:喜欢把M733枪托缩到最短的持枪姿势。, E4 K! J9 d8 K3 ^1 W3 S9 h
![]()
7 r L: M$ V% `, @2 K/ u$ V; _' o& [% [+ c( ~1 Q: @8 r
[ Last edited by markzmark on 2004-12-3 at 11:3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