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4-12-17 15:57
|
只看该作者
拐角搜寻技巧( O8 g6 Y' l- M
& ?6 _* B5 l% v9 Q* E. ~2 }" B
) Y- r7 G; v& R' m" X, g( Y「拐角搜尋」過程中,隊員以牆角B為軸心,謹慎地一步一步朝著危險區方向作圓弧運動,隨著「視野臨界線」ABC的不斷作反時針方向偏轉,「隱蔽區域」BCD的範圍持續縮小。
% i U9 Z9 d2 X( W1 ^+ F {5 k; F
2 o& y% }1 m# b& t& C& R
. M' h. V7 J& v7 w$ J' h7 e若該區域內真的有對手潛藏著,那麼當隊員運動至某一點上,必然會首先瞥見對手露出的蹤影,儘管那可能只是鞋尖、手腳或衣服的一小部份,但卻已達到「讓對手看到你之前,搶先發現他」之目的。3 Y7 U6 q8 I; O2 K
9 u/ v5 `- N3 ?8 T, B- Z$ j0 J) k8 {- A/ V9 W" y5 L* |
只要隊員避免暴露於危險區,免除了被瞥見的可能,對手便會被發現而仍懵然不知。, d+ [3 C; F, k
) J7 K6 R3 A$ o9 |4 F* ?4 \9 w2 V* r F5 A5 x3 y
; A8 @' G% ]* @, Y
5. 從這平面圖中可見,隊員A暴露在危險區內的身體面積大幅減少,從而令對手無法搶先瞥見。
! h% q/ n# V7 d2 s# w相反,隨著「隱蔽區域」BCD的面積不斷減少,最終會令對手肢體暴露在「隱蔽區域」外,被隊員發現。7 \- g K. `# }7 ?, T
) L8 L9 k' Y" C, {: R9 A8 u4 R0 L+ a, g- u
6. 隊員A運動至某一點上,瞥見對手的縱跡。0 a" ^) Q/ i& e/ |( m& c
0 |% [( q3 M$ T8 @$ b7 Q; _, g
4 U3 w5 K! b+ e1 K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 \- N- m" k( F& i
; J' }. v6 V6 {2 q F
& A% E7 |! C& k
6 @' l1 b% T+ q! d
! {8 `- z0 ~7 u, f; |% C' m, c![]()
, c1 p- r+ D9 j6 J9 X' K
, s i9 Q7 k. q, Y% h小组搜寻战术. u# d9 a* C: N9 B& m
6 Y1 f! l( H4 X! s
% L9 `8 l; T) @1 o z5 \4 G" P特警隊員以小組方式對目標建築物展開搜查行動,毫無疑問較單人匹馬來得安全有效。
& {( H) ?/ c# E" q7 O, d2 p搜尋小組的優勢在於把每個成員的實力加起來,產生「一加一多過二」的效應,使小組整體戰鬥力作幾何級數提昇,能夠率先發現對手及避過偷襲。要達到此目的,隊員必須:
* @! H2 @/ E1 K7 p. G5 u
9 V" S+ r+ a# P/ s6 v* P4 i$ I1 q5 U$ R' G# G$ q
.互相密切配合,有默契和一致的行動目標;, j1 q2 T3 F- \
.有充分的溝通和可靠無誤的信息傳達;
b2 R# H3 c& u" {6 D.分擔不同的掩護方向,達成全方位警戒。# A# z% i* K P: [/ ?
N9 w. l' i1 M; x2 s
! H, r% H' k2 Z6 ^: D Y# Q: ^5 D$ v8 T# A' ]% ]9 B
如果搜尋小組的運作未能滿足上述三項要求,那麼小組結構將變成徒具形式,表面上把隊員揍集一起,實際仍是進行單打獨鬥而已,結果可能是被對手逐個擊破!5 }2 A. D) k. d4 t
6 A/ Y* V9 p( ]
9 }; \# x! Z! h) L( S# C% n; P一個完整的搜尋小組包括前鋒、掩護手及後衛等崗位。為了便於說明,本書在論述搜尋小組戰術技巧的章節裡,會將說明圖中小組成員分別稱作隊員1、2和3。
- t/ r! F% ?4 M4 t$ s
$ \) \9 |9 }: p5 m$ @7 \( F. V5 u+ m, x5 s; `& i4 r1 a& X/ \4 a) y: o
搜尋行動開始時,隊員1擔任前鋒,他在隊伍中排首位,也是第一個越過障礙或關鍵地點的隊員。
$ N! N- A0 t! f7 u l3 J# j
2 X7 D5 F5 n6 Q4 z; H" W
! u! D7 o* Y: l5 v, C i* C隊員2為掩護手,負責給前鋒提供掩護及協助搜尋工作。在一些環境中,遇上相反方向上存在兩個必需同時警戒的危險點,例如在走廊兩端相對的轉角位及在十字形走廊交接處,掩護手的作用就如前鋒的另一雙眼睛。
* l ?4 H# @ ^7 e# G( s& P. M6 X! d, Z4 t! I* J
/ t- m2 |6 ?5 f' m, ^( k' l0 ]8 B
隊員3的後衛工作是負責整個小組的背後警戒任務。
/ i2 W$ ?9 ]+ \2 I2 c3 m, K7 E9 b* S: b, L
0 B7 F S& ]9 J岗位调换
/ H* y' X$ T3 d" } S
! I/ e4 B8 L$ L3 c; A6 Y0 E8 {, d3 z. g
在一個搜尋行動中,各隊員擔負的崗位絕非固定不變的,而要視乎建築物的結構、客觀環境及形勢發展,在三名成員之間隨時作出調換。遇上人手不足的情況,許多時只能以二人小組方式執行任務,那麼後衛的崗位便會被首先裁去,此時掩護手便要擔負雙重責任,兼顧背後的警戒工作。- Y& I5 x0 |& {; l
萬一小組中任何一名隊員發現對手,不論是口頭喝令抑或即時開火,也不管該隊員當時擔負那一崗位,他都會自動成為小組的前鋒,其他隊員雖然仍守在各自的警戒方向,但整個小組的行動將會以他的戰術需求為中心。而最靠近他的隊友則成為掩護手,有需要時給予協助和側翼掩護,餘下隊員變成小組的後衛,不單維持原來的負責範圍,也同時要兼顧掩護手留下的警戒方向。
7 {: c. G: B$ k( w5 G- d7 `- e6 v8 I1 ^0 r. f" T
7 W. J& K \/ d1 e! f* m! L' U) I U4 Q1 r& @* D/ e4 R
受伤撤离: x* r* Y- k4 x8 Y. {- J/ e! U% k
6 x+ O. t6 I q# q! G9 \" ~
( m* t0 R( v: L2 p4 r隊員在任務中受傷的可能性是不能抹殺的,因此「受傷撤離」的練習是平日的演練課裡必不可少的科目,並且會針對不同的崗位、不同的緊急狀態來進行反覆的訓練。
I( y0 U# E' g8 x! M# r1 ?7 Z( Q
- d9 l% z, y+ Q6 A' G0 w+ f
1 B L- f, b6 V m, Q- s戰鬥中如有隊員不幸被擊倒,旁邊的隊友會擔當掩護手的崗位,迅速作火力掩護,取代受傷隊員的戰鬥位置並給對手還火。這做法較即時救助受傷隊員更好,因為掩護火力迫使對手找掩護物躲起來,壓制了他進一步的攻擊 ,從而創造後撤時機。第三名隊友趁機趕上來將倒下的隊員扶起,拖到最近的掩護物處或轉角位後方,在判定安全時再立刻採取緊急撤離行動,開始前他會向著掩護手的方向喊:「走! ( Moving! )」。掩護手隨即邊向對手開火,邊與小組一起後撤。這「緊急撤離」程序是將受傷隊員撤出危險地帶的簡單而有效方法。6 x! f8 ?) Z+ i! d0 ~1 Q- h; X
$ P0 ~( {8 [8 _ H6 |% c/ y8 a% u: w) D* k
' P! R0 }( [4 b+ l6 W1 l互相支援1 L+ F; g6 |* p& K0 a1 a ~1 ^
9 L0 K% Q' Q a7 v5 K
( N9 c; H2 U7 f' ]0 p若戰鬥持續進行,遇上槍械故障或需要更換彈匣的可能性便會大大增加,由於事出突然,且特警戰鬥通常在中短距離上發生,此際隊友給予的及時掩護不單止重要,甚至是關乎個人生死。因此小組隊員間的互相火力支援是小組戰術訓練裡重要一環。
8 F' H' \7 {7 i% h; j8 W# x* Q- e, u1 A1 K
* j; Y5 w" e: B& O* `" P6 M
對於戰鬥中傳達這類要求支援的訊息,各特警部隊都會預設一些暗號,避免採用明語溝通而讓對手識破自己的窘境。例如當一名隊員發覺手中武器失靈而又不能立即找到掩護時,他會向身邊隊友喊出:「紅色!( Red! )」。意思是需要緊急火力掩護,好讓他察看武器或暫時退出戰鬥,隊友得悉後便要立即取代他的戰鬥位置。當隊員修妥失靈的武器,可遂行任務時,便會喊出:「綠色!( Green! )」將重新投入戰鬥的訊息通報給各隊友。, i( _/ U* b+ v; e3 F
5 W- z8 K) ^( V: ]/ @; J
( p' J4 a3 y7 K) _" I三人搜尋小組的成員除了要正確掌握基本戰術和搜尋技巧外,更要互相建立起準確可靠的溝通方法與合作無間的關係,這一切固然有賴平時不斷的認真演練和勤於作經驗總結及探討,但更重要的是各人必須有團隊精神和互相信任,因為在危險的搜尋任務中,各人生命都是靠大家的默契和互信來維持的。: c* m, w0 L/ O# ]0 X. M$ K' J
; w" ]# g+ C3 A
2 \$ a: _5 ?$ B1 m
4 I3 @! m6 O ~# P$ T, I* Q: o长蛇阵
& C& T5 S/ `, p; k- k3 s7 `; S. d# \ y. Y: _, Z; |! @
6 S% J1 C+ ?' L6 V2 o( G
攻堅隊衝房前都會在目標房間門外排成單縱隊,有利發起衝擊時,隊員魚貫進入房間。英文稱這種隊形為 "Snake",與中文裡的「長蛇陣」有比喻相同之妙。6 [) p' z( Z* J
3 r$ U" L# m6 v7 j6 v
/ j; i. l1 v4 X隊員1是攻堅隊前鋒,由於是第一個衝進房內的隊員,故此由隊中射擊技巧較佳及富經驗者擔任。衝房前執行門口處的警戒工作,防止匪徒突然發難,從房間內衝出。門打開後,負責投放震撼手榴彈。在使用炸藥爆破的場合,還會配備防彈盾,保護自己及身後隊友。
. E9 S. A2 u4 J4 W( U; v4 ~1 c5 u5 A8 j0 E
3 g: S/ ^& m) I隊員2是攻堅隊隊長,同樣擔任前鋒崗位,當一切準備就緒後,負責向破門手下達破門命令。! { H$ e: R3 o) ]/ j
' @+ Z* [/ ^# K5 G$ {. _
: m; T: \- W' d2 s隊員3是隊員1的掩護手,衝房前負責攻堅隊的側翼警戒工作。一些攻堅隊會安排第三名衝進房內的隊員穿上更高級別的避彈衣,因為預計他進門時,匪徒剛好從震撼手榴彈的爆浪中回過神來,會對門口處拼命開火還擊。9 L) m* Z$ Y- ~ _
# B% X0 U6 |( Y
4 ~" {; W, p: h1 D- g隊員4是隊員2 (隊長) 的掩護手,位置靠近隊末的後衛,每當後衛隊員被派往替代其他崗位時,隊員4便要兼負後衛工作。
2 v& w" t5 i6 L6 A
$ S+ g; d6 ~$ G: D" h: K0 N# o
" P4 ?, @6 k* S) @' o% t8 [* f隊員5是攻堅隊後衛,衝房過程中一直守於門外,負責圖中左方的警戒工作。後衛崗位屬於輔助性質,工作較容易由其他隊員兼任。因此當隊中出現缺員情況 ( 例如有隊員受傷退出戰鬥),隊員5將被抽調往填補空缺。
8 e- D' T- W9 a& @2 b) J" I. R! g) _! | U
/ L: E' K7 n( q, `! {
隊員6是攻堅隊掩護手,衝房過程中一直守於門外,負責圖中右方的警戒工作。0 d$ L5 Z0 D$ d4 M
1 c5 h+ Y+ X6 @/ b- Z' i
1 _0 \0 y$ v8 M0 }" P
隊員7是破門手,通常由隊中身材魁梧、孔武有力者擔任,以霰彈槍或大鐵槌來破門。當門打開後,破門手便要立即退往一旁,讓路給攻堅隊員。每當隊中後衛崗位被裁撤,而兼負後衛工作的隊員4在攻堅行動中進入了房間後,留下的左側警戒缺口便由破門手來填補。3 Q2 A! ^! g+ J$ O' ^; l6 J
7 \! s7 l' V$ K ]+ W Q/ p4 J+ Y, w
9 f" K3 ^; P6 N) f% B
4 A( \' ^/ G p) ^( Q; u+ U
目標房門的位置、開啟方向、攻堅隊的蹲伏點和槍口指向等相對位置,都是影響衝房行動發起速度的重要因素。( d) W8 W6 I* M: \( k
- y: z: c4 E7 b: a6 e- h
4 n" m. ]' B! Z, U( U( @5 k$ i: C為了讓首名隊員﹙前鋒﹚能筆直地衝進房間,快速通過門口處的死亡地帶,攻堅隊以單縱隊排列於門外時,蹲伏點應選在破門處的另一側。面對向內掩的房間門,破門手若以門鎖為擊破點,攻堅隊便要靠在門鉸的一側。但當門鉸被選擇作為攻擊點時,隊員便要在門鎖一側埋伏。& z1 d/ K" e1 n8 S. N) p1 b
; ?. j1 R1 q, I4 x' v1 t& L& b I% t3 g4 H D
相反,對付那些只能向外開啟的房門,攻堅隊必須改靠在門鎖的一側,令衝房動作保持暢順快捷。( Z3 r! r! J. u) Q, b
" U- G# ]' p6 z4 Y! M
" H1 V4 A. p @2 I
攻堅隊員必須儘量靠近門旁,保持蹲伏或跪射姿勢,眼睛密切監視所負責的警戒範圍。各人手持武器作準備射擊姿勢。在衝進房間發起攻擊前,武器保險杆扣在安全位置上,食指擱在扳機護圈外。 c9 W1 X, }& E1 Y9 |( X z
+ L# _/ Y+ u% _& p: C% S
* Y% x1 W( g, z. VA. 以門鎖為破門處時,攻堅隊排列在門鉸那一側,讓前鋒筆直衝進室內。6 k; N6 h: l0 `% E6 P0 m
B. 當以門鉸為擊破點時,攻堅隊排列在門鎖那邊,令前鋒同樣可以筆直路線進房。
4 ~1 y( p& ~# r KC. 若門戶向外開啟,攻堅隊便要改為在開門的一側埋伏,才能保持首名進房隊員的筆直路線。
9 T3 P# ^$ O4 C* f$ |% Y. {* T2 O: Z1 ~- e5 z7 M/ x( c
- c9 A) h5 C, @: G' K9 m- O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K9 R) T9 S( n S
- p! t% h% O7 b . V& U9 d9 t# C0 l3 I" K& n
, B& Z7 v3 o0 R( j# D% k. V6 n7 p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