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中国三军装备

[复制链接]
查看: 6444|回复: 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3 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9式主战坦克

中国军队陆战猛虎--99式主战坦克

  ZTZ--99式主战坦克:是我军最新型主战坦克,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型,其炮塔和车体均采用复合装甲,抗弹能力成倍提高,是我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

  该坦克战斗全重51吨,炮口向前时全长10米,车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钟。99式改型换装新发动机后,最大公路时速80千米/小时,越野最大时速60千米/小时。我军ZTZ99式主战坦克,装有一门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该炮还能发射我国仿制的俄125毫米口径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备弹500发];7.62毫米并列机枪,一挺[备弹2500发]; 炮弹基数40发;火控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而流行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也称双指挥仪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车长可以对火控系统进行超越(炮长的)控制,包括射击、跟踪目标和指示目标等;在坦克炮塔后部装有激光目眩压制干扰装置。最大作用距离4000米,“激光压制观瞄系统”,就目前来看,相对于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战坦克,我们的这套系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独具特色,夜战能力,装有热成像仪,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米,具备了在昼/夜间于运动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射击能力;坦克防护能力:炮塔由复合装甲板构成,可挂装复合反应装甲板或屏蔽装甲。车内装有高效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10毫秒内熄灭火灾;99式坦克目前采用了883千瓦(1200马力)的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最大公路时速达70公里/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 最大行程为600公里。

  坦克火炮威力:美国M1A2主战坦克在2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为810毫米,德国的豹2A6主战坦克约为900毫米,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为650毫米,这一项技术指标无疑是我们居于领先地位;另外该坦克炮还可发射125毫米的炮射导弹。

  坦克防护水平:

  99式主战坦克,炮塔正面的防护达700毫米,车体防护能力相当于500~6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如果再炮塔和车体上加装新型双防反应装甲后,抗装甲和破甲弹的能力可达1000~1200毫米。 防护能力:美国的M1A2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60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德国的豹2A6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58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日本的90式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500毫米和560毫米的均质装甲,由此看来,我们的ZTZ99主战坦克与西方坦克的防护水平基本上在同一层次上

  坦克的火控系统:

  采用了国际上先进而流行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也称双指挥仪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车长可以对火控系统进行超越(炮长的)控制,包括射击、跟踪目标和指示目标等;在坦克炮塔后部装有激光目眩压制干扰装置。最大作用距离4000米。

  坦克的动力系统:

  采用了883千瓦(1200马力)的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最大公路时速达70公里/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机动能力:西方国家工业基础雄厚,发动机水平高、动力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好,我们的坦克无论与M1A2、豹2A6或者90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不过随着我国新一代大功率1103千瓦(1500马力)发动机的研制成功,这种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1:57 | 只看该作者
98式主战坦克

技术参数:
乘 员:3人
战斗全重:48吨
车 长:11米
车 宽:3.4米
车 高:2米
火 炮:125毫米滑膛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三种不同类型的炮弹,列装了激光制导炮射导弹系统。
并列机枪:7.62毫米
高射机枪:12.7毫米
弹药基数:炮弹:40发
7.62毫米弹:3000发
12.7毫米弹:500发
发 动 机:1台涡轮增压柴油机。
发动机功率:1200马力
最大速度:6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400公里

火控系统: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炮手稳定式瞄准镜、火炮双向稳定以及控制仪表和各种传感器组成。装备了热像仪。

防护系统:炮塔为焊接式炮塔,炮塔两侧各装5具84式76毫米电动烟幕弹发射器。车体外表喷有可防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及毫米波探测的宽频谱迷彩涂层。炮塔上装有JD3型车载红外干扰系统。

信息系统:车载信息系统


  主要特点
  重量轻、装甲厚,具有多种自我伪装能力和自动灭火装置,战场生存能力强。

  具有计算机稳像式火控系统、自动装弹系统、导航定位系统和先进的夜视能力,穿甲能力强。

  发动机功率大,可使用汽油、柴油、煤油等多种燃料,并具有先进的通讯系统。

  仔细端量首次亮相的国产新型主战坦克,你会发现许多新颖独特之处。正面看去,车体前部的V型防浪板和俄罗斯T72坦克十分相似,然而,如果你再从侧面观看,你就会发现国产新型坦克负重轮的排列方式同T72完全不同。和M1和豹Ⅱ等西方主战坦克相比,国产新型坦克外形更加低矮,车体两侧共有六对负重轮,而西方主战坦克大多是七对负重轮。在同等防护条件下,外形矮小有利于减小坦克的被弹面,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火炮射程穿甲一流

  现代主战坦克火力的强弱,取决于火炮的射程、穿甲能力,火控系统的性能和夜视夜瞄能力。我国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已经采用了配有自动装弹机的125毫米滑膛炮,无论是射程、射速还是穿甲能力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产新型主战坦克在炮塔左上方安装有一组类似法国“勒克莱尔”坦克的组合式光电系统,此类光电系统包含有红外热成像装置和激光测距装置,表明我国主战坦克的夜视夜瞄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配合第二代国产坦克已经使用的计算机稳像式火控系统,新一代国产主战坦克的火力已经足以与国外名车一较高低。

  光电对抗生存力强

  细看国产新型坦克,你还会在炮塔的右上方发现一个奇特的小装置,那是一部坦克车载光电对抗装置。随着精确制导反坦克武器的广泛使用,单纯依靠增加装甲厚度等被动防护手段,已不足以保证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九十年代以来,国外开始研制坦克车载光电对抗系统。这类系统主要用来对抗敌方坦克炮的激光测距机和反坦克导弹的红外制导系统,它可以针对敌方发出的激光克和红外制道信号,向坦克乘员及时发出警告,并自动控制对抗装置加以迷茫。车载光电对抗系统的问世,使坦克由传统的被动防护发展到主动对抗。
3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1:58 | 只看该作者
88C式主战坦克

技术参数:
乘 员:3人
战斗全重:41.5吨
车 长:10.65米
车 宽:3.3米
车 高:2.3米
火 炮:125毫米滑膛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三种不同类型
的炮弹,装有1部机电一体化控制的自动装填机。
列装了激光制导炮射导弹系统,可提高远距离攻击和反直升机能力。
并列机枪:7.62毫米
高射机枪:12.7毫米
弹药基数:炮弹:41发
7.62毫米弹:2250发
12.7毫米弹:500发
发 动 机:1台涡轮增压柴油机。
发动机功率:730马力
最大速度:57.25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400公里
最大爬坡度:31°

火控系统:JSFCS- 212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炮手稳定式瞄准镜、
火炮双向稳定以及控制仪表和各种传感器组成。


防护系统:炮塔为焊接式炮塔,炮塔两侧各装6具84式76毫米电动烟幕弹发射器。车体外表喷有可防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及毫米波探测的宽频谱迷彩涂层。炮塔上装有JD3型车载红外干扰系统。
通信电台:889B型电台
通信距离: 22~30千米
4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1:58 | 只看该作者
88式中型坦克

乘 员:4人
战斗全重:38吨
车 长:9.3米
车 宽:3.4米
车 高:2.3米
火 炮:105毫米线膛炮,可发射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
并列机枪:7.62毫米
高射机枪:12.7毫米
弹药基数:炮弹:44发
7.62毫米弹:2250发
12.7毫米弹:500发

发 动 机:1台1215L-7BW式涡轮增压柴油机。
发动机功率:730马力
最大速度:57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500公里
最大爬坡度:32°
火控系统:37A光点投射式简易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光点投射式
瞄准镜、火炮双向稳定以及控制仪表和各种传感器组成。

防护系统:装甲钢铸造炮塔,车体首部装甲板加装复合装甲。战斗仓内安装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动力仓内装有自动灭火系统。炮塔前部每侧装有4个抛射式烟幕弹发射器。炮塔尾部有1个大烟幕筒。
5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00 | 只看该作者
80式坦克

80式主战坦克Type 80MBT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研制。

  80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继59式、69式坦克以后的第二代新型主战坦克,其火力、机动、防护性能比第一代坦克有大幅度提高。

  该坦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涡轮增压大功率发动机、新型105mm线膛炮、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微光夜视、摩擦式减振器、不等刚度扭杆悬挂、大行程小直径负重轮及披挂式复合装甲等。

  该坦克从1974年着手新部件的研制,1980年开始整车研制,1981~1987年共研制样车12辆,累计行驶里程近100000km,其中包括国家定型试验累计50000km以上,经历了严寒、湿热、高原、沙漠等各种环境条件下的严格考核。试验证明该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灵活的机动性和坚固的防护力,完全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使用要求。

  结构特点:

  一、总体布置。该坦克在总体布置上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布置形式,坦克前部为驾驶舱,中部为战斗舱,后部为动力传动舱。驾驶舱位于车辆的左前侧,驾驶员盲区较小,便于观察。 在驾驶舱内安装有供驾驶员驾驶车辆用的操纵装置、观察装置、检测装置、指示装置以及驾驶椅。 操纵装置有油门操纵装置、机油泵起动按钮、起动电机起动按钮、空气瓶开关、燃油系统放气开关、手摇柴油泵等。这些装置及开关根据人机工程要求得到合理的布局,使得操作方便、舒适。 观察装置在驾驶员的前方,布置有观察镜。在气候合适的白天行军或训练时,可以打开驾驶窗盖将驾驶椅调到较高位置上开窗驾驶。当有风沙或寒冷阴雨时,可把档风罩装上。当投入战斗需关窗驾驶时,白天可利用安装在驾驶员前部的2个84式坦克观察镜观察,夜间可更换为微光驾驶仪。 检测装置有发动机油温表、水温表、油压表、排气温度表、液压油油压表、电流表、电压表、摩托小时计、时钟、航向仪、发动机转速表和里程表等。 指示装置有炮位指示灯、空气滤清器阻力指示器、油量指示器、防原子自动报警剂量仪等。 驾驶椅为前后、高低有级可调式,靠背也可根据驾驶员的需要前后调节,这样可满足开窗、闭窗以及不同身材驾驶员的需要。 除上述装置外,驾驶舱内还放置有三防保护面具、饮水壶、电路保护装置等。 在驾驶舱右侧安装有前组油箱、弹架油箱、蓄电池室及弹药等。 战斗舱位于坦克的中部,它包括了车体中段和炮塔体构成的全部空间。在战斗舱内主要安装有武器系统(包括主要武器、弹药、火控系统、辅助武器)、通信设备及灭火抑爆系统等。 车工位于炮塔左侧可360°旋转的指挥塔下方,炮长位于车长前下方,装填手位于炮塔的右侧。 动力传动舱位于坦克后部,舱内主要安装有推进系统,主要部件有发动机、弹性联轴节、传动箱、主离合器、变速箱、行星转向机、制动器及侧传动。这些部件均布置在动力传动舱前部和下部,传动装置上面是动力装置的冷却系统。 各大部件是分别安装后通过联接装置构成一体的,这种组装形式有利于维修保养。一般情况下通过可掀起的油、水散热器,乘员可以接近各大部件,以便进行检查和维修。为了更换部件,可将动力传动舱上顶甲板拆下。 动力装置进气系统中的空气滤清器位于发动机榆出端的右侧翼子板上。常温或高温下通过顶盖上的时气口进气,天气寒冷时,可以通过动力舱内进气。只需打开空气滤清器上方顶盖即可方便地进行维修保养。

  二、武器系统 1.主要武器 主要武器是1门83式105mm线膛炮,俯仰范围为-5°~+18°,可360°旋转,在身管上装有的热护套可保护身乏因受热不均而变形弯曲,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该炮身管采用了可由防盾口向前抽出的结构,这对战时抢修具有重要意义。 该炮全重1950kg,身管采用自紧工艺,可发射中国制造的弹药,也可发射北约标准的105mm坦克炮弹。 2.弹药 该炮配备的弹药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破甲弹(HEAT)和碎甲弹(HESH),初速分别为1455、1173.5和731.5m/s,最大射程分别为6000、8200和9500m,千米立靶精度分别为0.2m×0.2m、0.23m×0.23m和0.2m×0.2m。射速为7发/min。 炮弹安置为前组油箱弹架19发,中组弹架18发,右侧甲板4发,左侧甲板1发,炮塔内2发,总共44发。 3.辅助武器 在装填手门上安装1挺12.7mm高射机枪,弹药为500发,射速70发/min,初速825m/s,有效射程1600m,表尺射程3300m。 在火炮右侧同轴安装1挺7.62mm并列机枪,弹药基数为2250发,分9箱配置在坦克内外,射速350发/min,初速865m/s,有效射程1000m。 4.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主要由带光点注入的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火控计算机及控制面板、光点电源、光点驱动器、目标角速度传感器和炮耳轴倾斜传感器以及双向复合控制稳定器等部件组成。 观瞄仪器包括炮长夜间微光瞄准镜、车长指挥观察镜、炮上固定式潜望镜、装填手用潜望镜各1具。此外还装有供车长周视观察的4个固定式观察镜。 该火控系统的工作程序是:当炮长发现目标后,利用操纵台使光点注入式炮长瞄准镜中的分划大箭头对准目标中心(即第一次瞄准)。当大箭头压住目标中心时,按下测距按钮并对目标进行跟踪,约跟踪2s左右松开测距按钮,即发射激光进行测距,炮长瞄准镜视场中便出现目标距离数字指示和代表提前量的光点;与此同时火炮也自动赋予提高量。待火炮稳定后,利用操纵台使视场中的光点压向目标中心(即精瞄),一旦对准目标中心,炮长便可进行射击。 该系统由于计算机修正了影响射击精度的诸因素,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射击命中率。在战斗条件下,在1750m距离内(目标面积2.3m×2.3m)静止对运动目标和在1850m距离内(目标面积2.3m ×2.3m)静止对固定目标射击,首发命中率都不低于50%。系统反应时间为静对静不大于7s,静对动不大于10s。 光点注入式瞄准镜为单目望远式,有7×和3.5×两个放大倍率,视场分别为9°和18°,测距范围为200~8000m,测距精度±10m。来自激光测距仪、高低角速度传感器、方位角速度传感器和炮耳轴倾斜传感器的数据自动输入计算机,气温、药温、横风、初速降和综合修正等参数由人工输入计算机,射击距离也可由人工输入。计算机解算距离为200~3000m,解算精度为±0.1密位。 炮控系统具有手动或机动两种操作方式,高低向和水平向稳定器均采用复合控制。因此稳定精度较高,低速性能好。水平向稳定精度±2.5密位,高低向稳定精度±1密位。高低向瞄准速度为0.05°~4.5°/s,水平向瞄准速度为0.7°~20°/s,车长超越调炮速度为0.09°~20°/s。

  三、推进系统 发动机为12150ZL型V型12缸水冷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标定功率537kW(73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燃油消耗率为238g/kW·h(175g/马力·h)。 传动装置中的传动箱为直齿轮式,变速箱为机械固定轴式,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转向机构为二级行星式,侧传动为单对直齿轮减速器,制动器为带式。主离合器和转向机的操纵为机械液压助力式,这咱机构可保证一旦液压系统失灵能够立即转换成机械操纵。 行动装置采用不等刚性扭杆加摩擦减振器的复合式悬挂,每侧有6个负笪轮,3个托边轮。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也可配备挂胶式履带。

  四、防护系统 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首上甲板与水平面夹角设计成22°,增大了甲板的水平厚度。可在首上甲板上披挂复合装甲,以加强正面防护能力。车体两侧增加了屏蔽裙板,能有效地防穿甲弹和破甲弹的攻击。 炮塔为铸造件,外形低矮,流线形好,正面装甲防护力较强,在炮塔四周增加了栅栏屏蔽,增大了防破甲弹的能力。 炮塔外部装有76mm烟幕弹发射器2×4具,抛射距离为100m,齐射时能形成弧度为120°、正面总长度为120~150m的烟幕,烟幕持续时间可达2min。 坦克外表涂有防红外迷彩漆,内部还装有三防装置和灭火抑爆系统,所有这些都把坦克的防护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五、其他设备 车内安装有功率为6kW的三相交流硅整流式发电机和4个6-TKA-180型低温起动型蓄电池。里备有全套潜渡装置,包括密封进排气窗用的布盖、进气筒、排气单向阀、航向仪、排水泵及呼吸救生器等。潜水前单车准备时间为20~30min,潜水深5m,潜水距离600m,潜渡后可立即投入战斗。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 该坦克是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基型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将耿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设计定型之后,又研制了一系列新的车型,如80-1主战坦克、80-Ⅱ主战坦克等,使80式主战坦克成为一个车族。

  1.80-1主战坦克 该坦克保留了80式主战坦克的推进系统和防护系统,主要改进了火控系统、观瞄装置和三防装置。 在火控系统中将80式的光点注入式简易火控系统改成了潜望式微扰动简易火控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把昼夜瞄准和测距三者合为一体,使得坦克在昼夜均能使用该系统对静止或运动目标进行射击;具有较完备的自检能力,能及时显示系统出现的故障;瞄准线与火炮轴线采用电同步,传递精度高。 观瞄系统中夜视夜瞄镜均由一代微光改为二代微光。 三防装置除保留80式主战坦克个体防护装置外,还增加了增压风扇、滤毒罐等集体三防装置。

  2.80-Ⅱ主战坦克 该坦克继承了80式主战坦克的基本结构,主要改进了观瞄系统,增设了较多的特种设备,其改动部分包括: (1)在变速箱上安装了空气压缩机,实现了对高压空气系统的不断充气,保证发动机空气起动系统的可靠工作。 (2)增加了吹洗装置。在野外条件下,驾驶员的观察镜往往会被尘、泥遮盖,以致失去观察能力。因此在驾驶员观察镜处增设了吹洗装置,保证了镜面的清晰度并为维修保养提供了方便。 (3)增加了热烟幕装置,使得该车具备2套烟幕系统。热烟幕有效长度为200m,烟幕持续时间为2~4min,施放系统工作时间长10min,燃油消耗量为10L/min。 (4)三防装置改成了集体防护式,由自动关闭机、防原子自动报警剂量仪、防化学毒气自动报警器、增压风扇、滤毒罐、继电控制盒等组成。该装置在接受到γ射线或毒剂后,能自动、快速报警,并自动关闭各个孔洞进行密封,输入的空气被滤清并在战斗舱形成超压,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员免受原子、化学和毒气的侵袭。 (5)观瞄系统的夜视夜瞄镜均采用二代微光管,大大提高了观瞄能力。 (6)通信设备采用了带保密机的VRC-83电台及配套的车内通话器。 (7)在乘员处增设了电风扇,提高了乘员的舒适性。 该坦克的研制成功,使80系列坦克性能更加完备,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3.85-Ⅱ主战坦克 在80-Ⅱ主战坦克的基础上更换了新的传动装置,并装备了新型的稳像式火控系统和新的加长身管105mm火炮,从而形成了85-Ⅱ型。新的传动装置为液压换档的行星变速箱,转向操纵改成方向盘式。 该坦克在发动机功率和火炮威力上均有加强,在发动机辅助系统方面也作了相应改变。火控系统为稳像式,可实现行进间对运动目标的射击。 该坦克的研制成功,全面提高了80系列坦克的性能,使中国主战坦克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性能数据

型号      80      80-1     80-Ⅱ     85-Ⅱ

乘员      4人      4人      4人      4人

战斗全重    38000kg   38000kg    38000kg    39500kg

单位功率    14.1kW/t   14.1kW/t   14.9kW/t   14.1kW/t

车长(炮向前) 9.328m    9.328m    9.336m    8.975m  

  (炮向后) 8.597m    8.597m    8.605m    8.677m

车体长     6.325m    6.325m    6.325m    6.460m

车宽(带裙板) 3.372m    3.372m    3.372m    3.372m ? 

  (不带裙板)3.352m    3.352m    3.352m    3.352m

车高(全高)  2.860m    2.860m    2.860m    2.790m ? 

 (至炮塔顶) 2.290m    2.290m    2.290m    2.290m

履带宽(金属) 580mm     580mm    580mm     580mm

  (橡胶)  580mm     580mm    580mm     580mm

公路最大速度  57km/h     57km/h   57km/h     57km/h

越野平均速度(公路)

        40km/h     40km/h   40km/h     40km/h

  (土路)  32km/h     32km/h   32km/h     32km/h

公路最大行程  500km     500km    500km     500km

涉水深     1.4m      1.4m    1.4m      1.4m

潜水深     5m       5m     5m       5m

爬坡度     60%      61%     61%      61%

侧倾坡度    58%      58%     58%      58%

攀垂直墙高   0.8m     0.8m     0.8m     0.8m

越壕宽     2.7m     2.7m     2.7m     2.7m
6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00 | 只看该作者
79式坦克

该坦克是在59-Ⅱ中型坦克和69-Ⅱ主战坦克基础上于1982年发展的一种新型主战坦克。它装有带热护套的105mm线膛炮、安装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潜望式微扰动简易火控系统、二代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及VRC-8000型电台和VIC-1型车内通话器。底盘部分的性能和结构与69-Ⅱ主战坦克相当。


  该坦克后来有所发展,火控系统增装了热像仪,炮控系统采用了电液复合式双向稳定器,还增装了车长超越射击装置。在炮塔前部两侧焊装了烟幕弹发射器支架,在炮塔周围增装了栅栏式屏蔽。
7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02 | 只看该作者
63式水陆两栖坦克

T-63水陆两用坦克是中国继60式水陆坦克之后自己研制成功的战车。越战和1971印巴战争中使用过。

  目前中国约有800辆,朝鲜,越南,巴基斯坦,苏丹均有装备。
重量: 18.7t

乘员: 4

最大速度: 64km/h

单位功率: 21.39kw/t

最大行程:

武器:1x85mm线膛炮;1x12.7mm 高射机枪;1x7.62mm平射 机枪
8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03 | 只看该作者
63A水陆两栖坦克坦克

乘 员:4人
战斗全重:38吨
车 长:9.3米
车 宽:3.4米
车 高:2.3米
火 炮:105毫米线膛炮,可发射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
并列机枪:7.62毫米
高射机枪:12.7毫米
弹药基数:炮弹:44发
7.62毫米弹:2250发
12.7毫米弹:500发

发 动 机:1台1215L-7BW式涡轮增压柴油机。
发动机功率:730马力
最大速度:57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500公里
最大爬坡度:32°
火控系统:37A光点投射式简易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光点投射式
瞄准镜、火炮双向稳定以及控制仪表和各种传感器组成。

防护系统:装甲钢铸造炮塔,车体首部装甲板加装复合装甲。战斗仓内安装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动力仓内装有自动灭火系统。炮塔前部每侧装有4个抛射式烟幕弹发射器。炮塔尾部有1个大烟幕筒。
9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04 | 只看该作者
59坦克

技术参数:
乘 员:4人
战斗全重:36吨
车 长:6.04米
车 宽:3.27米
车 高:2.59米
火炮口径:100毫米
高射机枪:12.7毫米
弹药基数:炮弹:34发
7.62毫米弹:3500发
12.7毫米弹:200发
发动机型式:柴油机
发动机功率:520马力
最大速度:5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430公里
发动机:1台12缸V型水冷柴油机,采用五速机械式变速箱。
储油箱:960升
火炮:100毫米线膛炮,有效射程700~1200米
测距:使用激光测距仪,测距范围300~3000米,精度±10米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06 | 只看该作者
62式轻型坦克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08 | 只看该作者
69坦克

技术参数:
乘 员:4人
战斗全重:36.7吨
车 长:6.24米
车 宽:3.3米
车 高:2.4米
火炮口径:100毫米
并列机枪:7.62毫米
高射机枪:12.7毫米
弹药基数:炮弹:44发
7.62毫米弹:3000发
12.7毫米弹:500发

发动机型式:柴油机
发动机功率:580马力
最大速度:5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440公里
发 动 机:1台12缸V型水冷柴油机,采用五速机械式变速箱。
储 油 箱:960升
火控系统:JSFCS- 212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炮手稳定式瞄准
镜、火炮双向稳定以及控制仪表和各种传感器组成。
火 炮:100毫米线膛炮,有效射程700~1200米
测 距:使用激光测距仪,测距范围300~3000米,精度±10米
装甲厚度:车体前装甲97毫米,车体顶部及仓盖20毫米,炮塔前装甲203毫米。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10 | 只看该作者
85式(YW309)步兵战车

技术参数:
战斗全重: 14.7吨
乘员: 3人
载员: 8人
发动机功率:320马力
最高时速: 65公里/小时(公路),6公里/小时(水上)
最大行程: 500公里
武器系统:73毫米低压滑膛炮1门,弹药基数40发,火箭增程破甲弹、钢珠榴弹各20发
破甲弹射程1300米,榴弹射程2900米,自动装填,射速7-8发/分
7.62毫米机枪1挺,备弹2000发
红箭73反坦克发射架1具,备弹4枚,射程500-3000米

动力系统:BF8L413F四冲程增压V8风冷柴油机,功率320马力,单位功率21.8马力/吨,最大速度65公里/小时,水上6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32度。机械操纵,独立悬挂,履带有5对负重轮,3对托带轮,筒式液压减震器,主动轮前置。
防护系统:采用全封闭钢装甲、桁架结构。

[ Last edited by xiaoguang2004 on 2004-8-3 at 12:11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12 | 只看该作者
90式(WZ551)轮式装甲车

重量:12.5吨
乘员:3+9
车长:6.63米
车宽:2.8米
车高:2.8米
最大速度:85公里/时(道路),8公里/时(水上)
最大行程:600公里
最大爬坡度:30°

武器系统:25毫米机关炮1座,方向射界360°,高低射界-8°~+55°。弹药基数400发,可单发、3发、5发齐射,射速100发/分或200发/分
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弹药基数1000发


动力系统:采用263马力风冷柴油机,单位功率17.22马力/吨,最大爬坡度30°。底盘为6X6式。采用一套奖舵合一的导管螺旋桨推进装置,水上推力大。
防护系统:采用装甲钢全封闭式浮壳结构。车体前部正面和两侧可防7.62毫米穿甲弹,有三防装置,自动灭火系统,炮塔两侧各有4具烟幕发射筒。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13 | 只看该作者
85式(YW531H)装甲输送车

技术参数:
战斗全重: 13.6吨
乘员: 2人
载员: 13人
发动机功率:320马力
最高时速: 65公里/小时(公路),6公里/小时(水上)
最大行程: 500公里
武器系统:12.7毫米机枪1挺动力系统:BF8L413F四冲程增压V8风冷柴油机,功率320马力,单位功率21.8马力/吨,最大速度65公里/小时,水上6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32度。机械操纵,独立悬挂,履带有5对负重轮,3对托带轮,筒式液压减震器,主动轮前置。
防护系统:采用全封闭钢装甲、桁架结构。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14 | 只看该作者
85式(YW531H)装甲输送车

技术参数:
战斗全重: 13.6吨
乘员: 2人
载员: 13人
发动机功率:320马力
最高时速: 65公里/小时(公路),6公里/小时(水上)
最大行程: 500公里
武器系统:12.7毫米机枪1挺动力系统:BF8L413F四冲程增压V8风冷柴油机,功率320马力,单位功率21.8马力/吨,最大速度65公里/小时,水上6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32度。机械操纵,独立悬挂,履带有5对负重轮,3对托带轮,筒式液压减震器,主动轮前置。
防护系统:采用全封闭钢装甲、桁架结构。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15 | 只看该作者
89式装甲输送车

技术参数:
战斗全重: 14.3吨
乘员: 3人
载员: 13人
发动机功率:320马力
最高时速: 65公里/小时(公路),6公里/小时(水上)
最大行程: 500公里
最大爬坡度:32度
武器系统:12.7毫米机枪1挺
动力系统:BF8L413F四冲程增压V8风冷柴油机,功率320马力,单位功率21.8马力/吨,最大速度65公里/小时,水上6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32度。机械操纵,独立悬挂,履带有5对负重轮,3对托带轮,筒式液压减震器,主动轮前置。


防护系统:采用全封闭钢装甲、桁架结构。


85式的改进型,性能与85式基本一样,传动装置有提升。
17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16 | 只看该作者
86式(WZ501)步兵战车

技术参数:
战斗全重:13.3吨
乘员: 3+8
发动机功率:293马力
最大速度:70公里/小时,水上7.2公里/小时
单位功率:22马力/吨
最大爬坡度:58

武器系统:73毫米低压滑膛炮1门,弹药基数40发,火箭增程破甲弹、钢珠榴弹各20发
破甲弹射程1300米,榴弹射程2900米,自动装填,射速7-8发/分
7.62毫米机枪1挺,备弹2000发
红箭73反坦克发射架1具,备弹4枚,射程500-3000米
此外,每3-4辆配有1枚HN-5防空导弹,射程4200米,射高50-2300米

动力系统:采用293马力高速柴油机,机械式变速箱,操纵系统为液、气、机械联合式,转向方式为方向盘式,6对负重轮,动力仓前置。
防护系统:车体由77块装甲板组焊而成。有三防系统,热烟幕装置和灭火系统。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17 | 只看该作者
155毫米牵引加榴炮
19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18 | 只看该作者
83自行加榴炮

该炮是我国军、师一级的主要装备之一:装备于步兵军、机械化师和预备炮师。1978年末研制成功,经过对平衡机、输弹机的2次改进,于1983年11月定型。该自行火炮参加了1984年和1999年2次国庆大阅兵。

火炮:
83式自行火炮采用66式牵引加榴炮的炮身,另加抽烟装置。
口径:152毫米
射程:22千米
炮口初速:655米/秒
携带弹药:30发(底排榴弹、底排子母弹;也可使用“红土地”制导炮弹)
射击速度:5发/分(急速)

辅助武器:炮塔顶部1挺12.7毫米机枪;炮塔旁1挺7.62毫米机枪;1具40毫米火箭弹

底盘:
国产321中型履带式通用底盘。装甲钢板焊制,驾驶室在左前方,发动机右前方,后置战斗室。2个潜望镜,其中一个有微光夜视设备。发动机采用WR4B-12V150LB四冲程水冷柴油机。功率382千瓦。
公路速度:55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450千米
该车从行军状态转换成战斗状态只要1分钟。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19 | 只看该作者
PLZ45自行加榴炮



从牵引到自行国产PLL01155毫米牵引式火炮是我国利用多年来在研制牵引式和自行式火炮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与技术成果,同时借鉴国外同类火炮的先进技术而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牵引式火炮。其综合性能大大提高,主要性能已达到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在国产PLL01-155毫米牵引式火炮的基础上,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其火力系统的先进性,又研制出带辅助推进装置的155毫米牵引式火炮和履带式PLZ45-155毫米自行火炮武器系统。PLZ45-155毫米自行火炮的火力系统沿用了PLL01的成熟技术,根据其对机动灵活性的特殊要求以及发展潜力,设计制造了155毫米自行火炮专用底盘。该武器系统是根据世界155毫米自行火炮的发展趋势,参照西方155毫米自行火炮的发展目标进行研制的,其总体性能与美国M109A6、德国PzH2000和英国AS90相当,火力性能优于美国M109A6和英国AS90。它不但具备了操作简单、维护保养方便和价格低等优点,而且可以发射北约155毫米口径的各类弹丸。其炮塔具有与美国M109系列自行火炮回转座圈相同的节圆直径,互换简单,工作可靠。

组成与功能

PLZ45155毫米自行火炮武器系统,是一个大型复杂的技术综合体。它由自行加榴炮系统、射击指挥系统、定位定向系统、弹药输送车、工程抢救车和维修检测方舱等组成。自行加榴炮系统该系统由火力、火控、底盘及车体和辅助系统组成,由炮长、瞄准手、两名装填手和驾驶员等5名乘员操作。车体为钢板焊接结构,分为动力、驾驶和战斗3个舱室。驾驶室在左前方。

加榴炮身管长45倍口径。火炮采用螺式炮阉与蘑菇头式紧塞具(巴氏紧塞具)结构,弹丸可在任意角度下半自动装填。可实施人工、半自动、自动标定火炮基准射向、装定射击诺元和调炮到佼的操作,具有炮位诸元显示和定位、定向、导航及射向保持功能。该自行火炮配用远程全膛底凹榴弹、底排榴弹、底抛发烟弹、照明弹和黄磷弹等弹种。由于其内膛结构符合北约弹道标准,因而可发射北约同口径制式弹丸。各弹种分别配有机械、电子和时间等各种引倍,以及相应的发射装药,配用的底火可以与美军和德军155毫米火炮使用的底火通用。

自行火炮的炮塔为钢板焊接结构。在炮塔两例均有向前开启的门,以供人员进出。炮塔有弹药补充口,便于从弹药输送车上补充弹药。炮塔左前方为瞄准手,其前方布置有独立瞄准线摆动式机械数码显示瞄准具,固定于火炮耳轴的支架上。瞄准具上装有机械数码显示的周视瞄准镜和光学直接瞄准镜。在瞄具下方炮塔的裙板上装有火炮半自动控制操作台和火炮高低机手轮。瞄准手左侧布置有方向机、火炮定位定向导航系统的姿态和航向传感器、自动操瞄计算机、控制面板、配电盒和瞄准手诸元显示器。炮塔裙板上还装有炮塔行军固定器。炮塔左后部为弹丸装填手。火炮行军时,瞄准手和装填手坐在固定于左侧甲板的座位上。炮塔右前方为炮长位置,炮长右侧设有电台、三防报警装置、炮长诸元显示器和火炮液压源。炮长左侧顶板上布置有定向导航系统的控制与显示部件和GPS定位装置及控制显示部件、天线等。炮塔右后侧为发射药装填手,进行手工装药。

弹药装填系统主要由供弹机、输弹机和提弹器等组成。炮塔尾部为弹舱,其中有液压马达驱动的链条式供弹机。输弹机与火炮起落部分相连,两者均为电控液压驱动。炮塔顶部装有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和枪用瞄准镜,可由炮长站在座位上进行操作。炮塔前部左右侧各有4个烟幕抛射筒。

该自行火炮的发动机为风冷增压中冷柴油机,额定功率385.9千瓦(525马力),安装在车体前方驾驶室右侧。它具有重量轻、经济性好、使用可取、适应性强、安装简单、维护保养方便等特点,并有良好的启动性,可在低温环境下启动。传动装置位于发动机的前主,由传动箱、传动轴、主离合器和机械双流变速箱组成,有5个前进档和5个倒档,每档有两个规定的转向半径,空档能实现原地转向。该装置可与主离合器、制动器整体吊装。悬挂装置采用六根高强扭杆和铝合金负重轮,在第一、第六两对负重轮处有液压减振器,履带板、诱导轮和托带轮上均挂胶。

此外,该自行火炮还装有三防、自动灭火抑爆和辅助动力系统。射击指挥系统该系统由营(连)指挥车、前观侦察车、侦察校射雷达、气象雷达、炮位诸元显示器和无线通讯网等组成。——营(连)指挥车内装中心计算机、电台、打印机、图板,采用WZ751装甲救护车底盘。它是对上到炮兵指挥中心,对下到各连指挥车或自行火炮及前观侦察车的联络枢纽,可以随时随地从前观侦察车和侦察校射雷达系统等获得目标情息,根据定位定向系统提供的测地条件,气象雷达系统提供的气象条件和各自行加榴炮提供的弹道条件,计算出火炮的装定诸元,适时提供精确打击和炸偏修正。

---前观侦察车配有激光测距仪、电台、信息机和卫星定位接收机,可根据用户和战场需要配装轮式或履带式底盘。它能穿插到距敌前沿较近的地方,准确地侦察到所攻击目标的方位,再根据作战需要迅速传给指挥车或自行火炮,并提出火力请求。在紧急情况下,越级直接呼唤后方火力,计算装定诺元,指挥实施射击。同时还可适时搏捉火炮射击弹丸的炸点坐标,通过数字传输方式,将情息传输绘指挥车或自行火炮进行炸偏修正。

---侦察校射雷达采用了先进的相控阵电扫描体制,其功能为掳捉敌方发射弹丸井推测其发射阵地坐标,也可通过我方发射弹丸轨迹,提前外推落点坐标,及时进行射击修正。

---气象雷达配有测量风速的所有电子组件、无线探测器接收机、天线、数据自动处理系统、打印机和电台等,并且配有电源车、气球及充气设备。该雷达能够及时探测高空气象,适时自动提供地面及高空气压、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数据,通过数字传输方式将信息传送给指挥车进行装定诸元计算。

---炮位诸元显示器安装在火炮炮塔内各操作手位置附近,由炮长、瞄准手、装填手诸元显示器组成。

---无线通讯网是射击指挥系统的命脉,在全系统中担负信息传输的任务,保证全系统各部分之间数据传输和话务联络畅通,为全系统的射击指挥自动化提供通讯保障。无线通讯网以营(连)指挥所为中心组建,全网共29个通讯节点。定位定向系统是该武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自行火炮射击精度、快速反应能力和机动性能的主要设备,能够快速为自行火炮、指挥车、前观侦察车和侦察校射雷达、气象雷达等提供精确的位置和基准方向,并能使自行火炮在射击过程中实现逐发自动复位(即射向保持)。

自行火炮部分的定位定向系统由定向导航、GPS卫星差分定位和射向保持等部分组成。指挥车、前观侦察车和侦察校射雷达、气象雷达等的定位定向系统由定向导航、GPS卫星差分定位等部分组成。弹药输送车采用与155毫米自行火炮相同的底盘,内装90发155全备弹,三坐标自动选弹和供弹,半自动供药,输弹速度6—8发/分。

工程抢救车该武器系统的工程抢救车由坦克底盘改装而成,它可以牵引64—70吨重的坦克、自行火炮和其它装甲车辆,起吊劝吨重的物品,最大行驶速度70千米/小时,在战场紧急抢救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整个武器系统还配有机械和电子维修方舱。

野战炮兵营(连)武器系统配置炮兵营级配置每个野战炮兵营配备l一2辆营指挥车,3辆前观侦察车,l部侦察校射雷达,l部气象雷达,l辆工程抢救车,l套维修检测方舱,下设3个连指挥车和所属自行火炮及弹药输送车。它可以侦察多种目标,指挥炮兵连对其进行打击,并能对营属装备进行及时的维护保养和检测抢修,从而保证了野战炮兵营具有很强的独立指挥作战能力。营指挥车是营射击指挥中心。在战时,它负责收集、处理侦察系统得来的信息,并根据目标的性质以及各连的阵地配置进行火力分配,将打击目标分发到连,由连指挥车指挥自行火炮实施射击。在连指挥车陷于瘫痪或在紧急状态时,可根据战场瞬间变化的情况,直接由营指挥车指挥自行火炮实施射击。在平时,它是日常勤务、训练的自动化管理中心。炮兵连级配置每个炮兵连配置l辆连指挥车和l辆前观侦察车、6—8门155毫米自行炮及6--8辆弹药输送车。炮兵连能发现和探测多种目标,并向上级请求气象诸元和侦察校射方式,同时与前观侦察车紧密联系,为每门自行火炮提供精确的装定诸元和修正诸元,井能及时补充弹药。

连指挥车是执行具体作战任务的基层指挥所。在独立工作方式作战时,具有与营指挥车相同的功能。在营统一指挥方式下,连指挥车为各连自行火炮计算射击诸元,指挥执行射击任务;在营指挥所瘫痪时,还可越级指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26 | 只看该作者
77式两栖输送车

77-1式水陆装甲输送车( Type 77-1 Amphibious Armoured personnel Carrier)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CN研制, 生产单位: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CN.

  该车于1965年4月开始研制,当年制成2辆样车,并经过试验和改进后投入小批试生产。1977年11月经审查定型,命名为77-1式水陆装甲输送车。

  该车是装甲部队中水陆坦克的战术配套车辆,也可装备炮兵 部队,用于水网稻田地区驮载地面火炮克服水障碍以执行各种战 斗任务。

  该车是以63式水陆坦克底盘为基础,去掉水陆坦克炮塔,将 原车战斗舱的装甲板加高,作为运载车厢。主要改进有: 车首 上甲板设有驾驶员窗口,车长窗口及高射机枪;车尾部设置供装 

卸火炮用的可折叠的尾跳板,中跳板和火炮牵引钩;运载舱的顶盖装甲为固定密封式,火炮可驮载于下凹的顶盖上,在顶部开有供步兵、物资器材、弹药进出的窗口3个,运载舱还开有侧门,进气风扇设有防水进气罩;驮载火炮的半刚性固定装置;增加拉炮上车的由蜗轮蜗杆传动的电动牵引绞盘,及其可移动的电缆式手控操纵盒;运载舱两侧各设置2个射孔,其上方开有观察孔,在前围和后围甲板上,左右各增设1个通风口,通风观察条件良好;驾驶员和车长坐椅为上下可调式,运载舱内的乘员座位,中间2个可向上折叠,并可拆卸,两侧的为固定式;对输送人员、载炮和物资作了合理安排,可以同时驮炮、载人,互不影响。

  该车与63式水陆坦克具有相同的机动性,又可乘载步兵,运载和短距离牵引火炮、输送物资、器材、弹药、油料等能力。 乘载步兵可从车的前后两侧,踏翼子板,分4路上下车。搭载20名步兵上下车时间不超过80s。完成装载火炮上下车的时间不超过13min。动力、传动、行动、操纵、水上推进等主要部件均与63式水陆坦克相同。

  发动机为4冲程V型12缸水冷12150L-2型柴油机,标定功率298kW(400马力)。水冷却系统陆上采用管片式散热器和废气引射装置,水上利用水道夹层式热交换器。发动机起动有电起动(为主)和空气起动两种方式。 采用简单、可靠的机械式传动装置,由主离合器、变速器、转向离合器、带式制动器和侧减速器,水上推进装置和抽水装置组成。陆 行驶时的动力传递路线是由发动机经主离合器、就速器、两侧转向离合器、侧减速器、传到主动轮;水上行驶时由发动机经主离合器、分动箱、万向节传至左右两侧的喷水推进器。主离合器为干摩擦多片式。就速器为带同步器换档机构的定轴式机械变速器,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水上推进传动,分动箱将动力向左右两侧传出,并带有一个倒顺机构,可使传动轴带动推进器叶轮正转和反转。后部为陆 变速器部分,包括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第三、四、五档带有惯性式同步器,第二档带有简单式同步器;第一档和倒档采用滑键齿套换档。整个变速器水、陆两部分的传动机构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转向装置采用干摩擦多片式离合器。侧减速器为一级圆柱齿轮减速装置。操纵系统采用弹簧助力机械式操纵装置。 行动装置采用独立式扭杆悬挂,单销小节距金属履带板。高履剌人字形花纹履带板的附着性能好,提高了车辆在水稻田、沼泽、浅滩等地的通过能力和出入水能力。有6对中空的单轮缘大直径挂胶负重轮,第一和第六负重轮处装有蜗卷弹簧限制器,其余装有橡胶限制器。履带的松紧程度由曲臂和双头螺旋履带调整器进行调整。

  水上推进装置采用轴流式喷水推进器。在传动装置两侧各装有一套喷水推进器和水道,在车尾喷水口处设有可开闭的水门。 为实现水上倒车,车体后部两侧开有倒车水道,关闭车尾2个水门,水从车后两侧喷水口向车的斜前方喷出,产生向后方的推力,在短时间内即可实现减速、制动或倒驶;当关闭一侧水门时即可实现灵活转向。 喷水推进器可由分动箱操纵,使之正转和反转,正转使车辆在水上行驶,反转时使水道中的水倒喷,以此来除掉水道进口格栅上的水草与杂物,防止堵塞。 装甲车体由特殊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具有适度的防护能力,车首甲板相对较厚且有一定的倾斜角度。驾驶员右侧的机枪塔上安装有1挺12.7mm高射机枪。前部上斜装甲板上装有防浪板,防止车在水上行驶时向车首涌水。陆上行驶时防浪板可以放下来。 观察仪器有3个车长用的棱镜式潜望镜,1个步兵班长用的59式潜望镜,驾驶舱上配有3个61式水陆坦克驾驶观察镜,夜间或雾天可用62式坦克夜视仪,还装有供水上行驶使用的61式水陆坦克观察镜。

  电气设备的电源部分主要包括4个65式蓄电池,1个直流发电机。ZFC-3000型蓄电池的连接为串并联,总电压为24V,容量为280Ah。 通信设备有坦克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 77-2式水陆装甲输送车 该车是在77-1式输送车基础上简化结构的一种不运载火炮的水陆装甲输送车,主要用来输送步兵,配合水陆坦克作战,或转运伤员。 该车于1978年开始研制,1980年定型,主要改进有取消与载炮有关的火炮固定装置、跳板、绞盘、尾部拖炮牵引钩,并将运载舱顶部下凹部分甲板升高,在其四周增设装载物资器材用的围栏;取消右侧射孔和观察窗,开一侧门,其宽度足以保证制式担架的出入;运载舱左前方射孔增加1个安装班用机枪用的球形回转射击固定装置。

 性能数据:

 型号 77-1式水陆装甲输送车         

 乘员:2人              车全重: 18000~18760kg  

 运载重量: 3000kg          单位功率:16.34~15.67kW/t

 单位压力:  48.36~55.23kPa 车长  车体长: 7.150m  

 车首至牵引钩顶端:  7.400m   车宽: 3.200m

 车高:车体高2.160m,驮载85加农炮4.460m.驮载122榴弹炮3.170m

 履带中心距:2.820m         履带着地长: 4.400m

 车底距地高:0.400m         公路最大速度:64.2km/h

 平均速度 : 公路30~36km/h,牵引火炮22.5km/h

 燃料储备: 416L          最大行程: 公路370km,土路340km

 最大爬坡度:70%           最大侧倾坡度: 62%

 越壕宽:  2.900m         攀垂直墙高:  0.87m

 水上推进方式:喷水推进        最大航速:   11~12km/h

 运载性能(可分别运载下列之一项):

 乘载步兵   20人(全副武装)

 运载85mm加农炮  1门,炮手8人(一个炮班),炮弹30发

 运载122mm榴弹炮  1门,炮手8人

 运送伤员(带担架)  2~3人

 运送其他作战物资  重量不超过3t

 武器口径/类型/数量    12.7mm/机枪/1挺

 机枪弹药  500发 发动机  

 生产公司        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
22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27 | 只看该作者
武直-9

直-9G武装直升机在基型上加强了装甲防护,驾驶舱顶部安装有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观瞄制导装置。两短翼可挂4枚红箭-8反坦克导弹,或火箭弹发射器(57-1型57mm火箭弹、90-1型90mm火箭弹),或23mm机炮等武器。该机用于执行反坦克、压制地面火力、突袭地面零散目标等火力支援任务。也可以用于运输、兵力机动、直升机空战、通信和救护等任务。该机于1988年10月31日首飞,1995年12月通过设计定型审查,1996年5月批准设计定型。我国发展直-9武装型,很明显是为了弥补陆军武装反坦克直升机严重不足的局面。以往我国曾在直-5(苏联米-4型)型直升机上加装机枪和火箭发射器,后来在引进的米-17上加装了火箭发射器,属于客串性质的武装直升机。直-9G则是我军拥有专用武装直升机前的一个过渡,能提早培养陆军航空兵武装直升机队伍,待武直-10研制成功即可大展拳脚。
此外根据珠海航展上的公开录像,直-9装备了“天燕-90”(TY-90)新型近距红外制导空空导弹。TY-90外型类似前卫-1号(QW-1)单兵近距地空导弹,而前卫类似于“毒刺”导弹。但据信TY-90和前卫系列没什么关系。TY-90的弹径约80mm,最大射程小于6千米,最小射程小于500米,最大速度超过2马赫。有效射高低于5000米,战斗部重量约3千克。制导头采用锑化铟红外线传感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采用近炸引信,未来可能换装红外线/紫外线双频制导头,或者热成像制导头。

当然,改装的武装直升机自然不如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直-9G就存在着机动性不佳、载重小、装甲薄弱、恶劣气象和夜间战斗力差、高温高原性能差等弱点,因此,还是让我们期待另一个10号吧。
23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29 | 只看该作者
S-70C2

解放军于80年代中期创建陆军航空兵,陆航拥有了包括于1984年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在内的各种直升机。中国于1984年7月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黑鹰”直升机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运抵中国天津。该机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在美军中的编号为UH-60,是美军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繁多,具体情况请见H-60系列详细页面。S-70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唯一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直升机。

引进“黑鹰”之前,我军并无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低于海平面的一半,任何发动机功率都会减少40%左右。即便是引进之后,解放军仍花了极大人力物力才完成了对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飞行航线、各种高度起飞重量和载重的理论研究,解决了启动功率等一系列理论难题,再进行了实地试飞论证。光是理论计算、试验,就用了三个月。试飞则从海拔1700米的机场开始,逐步向高原推进。到了标高3000米以上,发动机功率急剧下降导致飞机升力不够。又经过三个月,以温清澄为首的科研人员终于克服了技术困难,解决了升力问题。最终“黑鹰”飞越了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降落在阿里地区。温清澄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和维护》论文,令世界第一次认识了在青藏高原直升机飞行的种种特性与巨大困难。美国各方面也以此作为重要结果和经验,西科斯基公司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为适应高原地区使用需要,中国的S-70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60略有不同。中国的S-70采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701A发动机,旋翼刹车进行改进,使用了SH-60的上部主减速壳体。用LTN3100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

点击查看解放军陆航视频

中国“黑鹰”主要部署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1985年后进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区服役。军方非常欣赏其高原性能,实际上S-70也是陆航唯一能在高原区顺利运作的直升机。S-70先后参加过多次抢救西藏灾区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任务,使用强度大,在1989年以前总飞行时间就超过了11000小时。高的出勤率自然会使事故次数增多。“黑鹰”的使用环境主要是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恶劣的了,已发生过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但多数是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为操作失误造成,只有少数是机械故障导。最严重的事故是,1991年6月16日,一架“黑鹰”在西藏坠毁,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内的12名解放军人员全部遇难。


陆航和西科斯基公司原本都对“黑鹰”寄予了很大希望,西科斯基公司曾经期望出售100架“黑鹰”给中国。但1989年之后这些想法都落空了。中国曾试图对“黑鹰”测绘仿制,迫于工业基础过于薄弱,未能实现。实际上1989年之后,中国一直能够从西科斯基购买必须的零部件,占据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贸易的相当部分。据称由于中国的“黑鹰”常用于西藏和新疆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因此美国各界并未反对出售上述零部件。


中国与西科斯基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双方曾就一些S-70坠毁的原因产生激烈争执,西科斯基认为是中方使用不当。后经过中方自行研究S-70的零部件,证明了机械故障的成因,西科斯基方面才让步,重新运送了一架全新的S-70到中国作为赔偿。

由于无法得到更多的S-70“黑鹰”,陆航很快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17直升机。大量的米-17,尤其是最新的米-17V5高原型号的到来,缓解了陆航紧迫的需求问题。但总的来看,只有自行研制出象S-70这种水平的直升机,才能说我国直升机已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不再受制于人了。

但S-70的先进性是无容置疑的,是全面领先的。例如,在S-70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而米-8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调整点20多处,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因此在我军中S-70的维护要大大易于米-8与米-17。在高原性能和防腐蚀方面,S-70更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遗憾的是我国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仿制或研制相应的型号。也许与俄罗斯方面联合研制新型通用直升机,引进俄罗斯相应型号的生产专利,是一条捷径。
24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30 | 只看该作者
米-17

在外电报道中,中国第一批就进口了60架米-17,编号为917、927、937、967、987字头的五位数。导致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在1989年后拒绝出售更多的S70“黑鹰”直升机给中国,于是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相比之下价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货,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货,且为米-171改进型。中国进口的米-17部分装有六个外挂架,可携带炸弹、布雷器、火箭发射器等。另外这些米-17并没有俄罗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12.7mm机枪、座舱装甲、发动机尾气红外抑制装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米-17较为优秀,我国现在还没有计划将这种直升机转为国产化。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我国仿制“超黄蜂”的直-8项目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由于部分关键部件无法国产化,拖了二十年仍没有生产大批量实用的直-8型号。如果上米-17项目,等于宣判直-8的死刑,直接影响部分军工企业,只好靠国家输血保住这些企业。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俄罗斯的特殊情况,总体的看,进口米-17要比国产化便宜的多。
25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31 | 只看该作者
直-11

直-11型机由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共同研制,属于军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机。直-11的仿制原型为由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原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轻型直升机。可用于教练、侦察、救护、缉私、消防、旅游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直-11是我国直升机行业从专利生产、测绘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机种,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机种,也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全过程适航管理取证而研制的机型。该机1989年批准立项,1992年进入全面研制,1994年12月实现首飞。1999年9月份开始,直-11由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负责进行设计定型试飞,于2000年10月圆满完成了试飞大纲所规定的全部设计定型试飞科目,其中包括数项风险科目。




直-11是一种2吨级6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采用主旋翼加尾桨布局,主旋翼采用三叶星型柔性复合材料尾旋翼,2叶翘翘板复合材料尾桨。装有一台涡轴8-D发动机,功率450千瓦,巡航功率350千瓦,最大510千瓦。机体为金属、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起落架,带阻尼器滑撬。弹塑性结构燃油箱。该机可乘员6人,前排为两座,后排四座,最大起飞重量2.2吨。由于体积重量小、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直-11在民用市场上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直-11的军用型可作为运输直升机使用,或装机枪、火箭发射器、导弹等作支援用,但载重量较小,火力较弱。因此直-11较适合在部队内作飞行训练、要人运输、通信之用。更有效的方案应该是研制直-11的双发动机型,类似AS355“超松鼠”,提高载重能力,然后加装先进观瞄装置和少量武器,作为前线侦察直升机使用。这一想法类似美军OH-58D,如直-11进行上述改进后,与直-9武装型、武直-10配合,战斗力还是较强的。

目前直-11民用型号的售价约人民币800多万元。与其他国产飞机的情况类似,直-11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首要问题是立项研制的严重滞后和实际执行的拖延,AS350于70年代已经研制成功,并大量投入军民市场;而直-11于89年立项,2000年定型,研制时间竟然长达11年,而且实际上是仿制,不是独立研制。这使得直-11面世后技术已无任何先进性可言,国际竞争力非常薄弱。直-11由于载重量小,实际应用也收到限制,当然这也是其本身的定位。2001年4月16日,直-9、直-11直升机和涡轴8A发动机首次获CAAC适航证。

近期据传为提高直-11性能,计划改装法国斯奈克玛(SNECMA)公司Arriel 2发动机。



2002年8月25日,昌合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央电视台在京举行了直-11中继航拍直升机交接暨颁证仪式,使直-11成为我国第一种进入民用航空领域的国产直升机,也标志着我国内地新闻媒体首次拥有自己的新闻采访用专业直升机。央视购买的这架直升机将用于航空拍摄、电视信号中继、传送及大型节目的电视转播任务。据了解,央视此次购买的直-11造价约2000万,将在今年承担长江三峡截流、珠海航展等大型活动的航拍任务,该机的管理、维修和保养将委托中信海直公司进行。602所、昌河集团公司等将继续研制和生产适合民用的直升机型号,进一步开拓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市场。

2002年12月23日,直-11获得了由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民用生产许可证。该机于2002年年底在青藏高原圆满完成了民用适航试飞,本次试飞实现国产直升机飞行史上的重大突破。这次验证试飞具有极高的风险性,直-11按照不同的速度和高度,验证直升机的速度-高度组合下的极限及包线。直升机须在空中关闭发动机,靠直升机桨叶自转产生的升力实现自转下滑着陆。在自转着陆时,要求试飞员从关闭发动机到着陆期间,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完成调整航向、降低速度等7个动作,稍有不慎将导致难以设想的后果。直-11的这些试飞项目都一次性顺利完成,实现了国产直升机飞行史上的重大突破。直-11共试飞了358个科研架次,完成47个试飞科目。在试飞中,有多项是国际公认的直升机一类风险科目。在该机试飞定型的两年中,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实现了中国直升机试飞史上的8项突破,在测量主减速器传动效率、桨叶铰链力矩、单发直升机空中起动试验、直升机自转着陆试验、确定直升机回避区范围等8个方面填补了直升机试飞领域的国内空白。 1999年底开始,直-11直升机进行了一系列民用适航取证验证试飞工作。创造了空中续航5个多小时,零下摄氏38度续航2小时,一天转场飞行8小时33分、跨越摄氏6度到零下摄氏43度温差、飞行1332千米无任何故障,低温起动、低温存放无故障,连续两天转场飞行2500千米、地跨七省无任何故障等中国直升机飞行记录。各项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直升机的先进水平。据了解,日前的这次试飞是由俄罗斯国家格罗莫夫飞行研究院一级试飞员维尼乐·穆哈迈特·戈列叶夫在青藏高原某机场完成的。中国国家民航总局试航司司长王中说,直-11型直升机是中国目前唯一获此证书并经过全过程验证的直升机机型。这不仅表明此型号直升机从此可以批量生产和销售,而且也表明中国国产直升机在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直-11可用于教练、侦察、通信、指挥、救护、缉私、消防、旅游、科学考察等军事或民用领域,该机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中央电视台有一架直-11用于航空拍摄。
26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32 | 只看该作者
直-9

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三机部以技贸结合形式,引进法国SA365“海豚”型直升机的生产专有权合同。具体由哈飞负责,引进法国SA365N1“海豚”直升机专利,开始生产直-9,1982年完成了首架机的装配。同年2月6日,直-9 6013号机在首都机场进行试飞表演,解放军总部及各军兵种、各部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前往观看。9月21日,两架直-9首次交付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投入使用。后经哈飞长期努力,发展出多个型别,包括基型直-9,最初的专利生产型,至1990年底与法国协议签订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其中28架为基型直-9;另外还有20架为直-9A,直-9后继续生产型,相当于SA365N2;随后哈飞生产了两架直-9A-100,初步尝试了直-9生产的国产化。1993年9月,哈飞又与法方签约生产直-9过渡批22架,另外哈飞还生产了8架直-9民用型。

1988年5月,直-9国产化总指挥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其中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是总承包单位,用了3年多时间和其他90余家厂所协力攻关,于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国产化直-9(国产化率达到71.9%)的首飞。此后直-9的生产全面转向国产型直-9,该型号定名直-9B。

直-9采用普通旋翼加涵道风扇尾桨的布局。其旋翼系统由4片复合材料桨叶和星形柔性旋翼桨毂组成。涵道风扇尾桨由一个桨毂和13片模锻的轻合金桨叶组成。旋翼桨叶和尾桨桨叶均具有无限寿命。在尾梁的两侧装有平尾,平尾两端各有一块垂直端板,以提高飞行方向上的稳定性。起落架为可收放的前三点轮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自动定向,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为单轮,向后内侧收入机身。起落架上带有双腔油-气减震器。

涵道尾桨是“海豚”直升机的一大特色,优点在于尾桨占用空间小,气动力效率高,尾桨不易为外物所伤。而且由于涵道尾桨空气阻力小,因此“海豚”的速度比普通直升机要快。实际上,“海豚”是目前批量生产的飞行速度最快的直升机。涵道尾桨的缺点是比传统普通尾桨重量大,结构复杂,维护较烦琐。

直-9的动力装置采用2台透博梅卡公司“阿赫耶”1C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522千瓦。国产化型直-9上使用涡轴-8甲(涡轴-8A)涡轮轴发动机,单台最大应急功率734轴马力,起飞功率710轴马力,在最大飞行重量时可单发飞行。机上主要机载设备包括甚高频和高频通信/导航设备,甚高频全向信标,仪表着陆系统,无线电罗盘,应答机,测距设备,雷达和自主式导航系统。可以选装的设备包括承载能力为1700千克的吊索和承载能力为275千克的绞车,绞车索长90米或74米。直-9B的机上设备可选装BG-0.6无线电高度表,150单边带电台,KJ-13自动驾驶仪,40AH电瓶和容量为400升的转场油箱等国产化设备。选装了KDF-806无线电罗盘,KTR-908无线电台,TB-31机内通话设备,电动绞车,带测力计和反光镜的外吊挂,搜索灯等进口设备。

根据解放军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几种军用改进型:直-9A(国产化型)、直-9B(驻港部队)、直-9通讯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电子干扰型、直-9C舰载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电子设备有所不同。
27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33 | 只看该作者
直-8

我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直-8。

早在60年代中期,我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已开始考虑研制能装载排级单位的重型直升机。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机型编号为直-7。研制方案是:装两台涡轴-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它尽量采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直-7设计为最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O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一度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到货9O%。1979年直-7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1979年6月28日决定直-7研制工作停止。据说原因是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研究直-7的同时,在资金上保障由景德镇直升机厂的仿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因此直-7被迫夭折,但研制的许多成果为研制直-8打下了基础。

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1989年11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尽管直-8早已进入批量生产状态,但产量却很少,外界估计仅有15架。直-8曾经被看作中国陆航、海航的一大飞跃,因为这是我国第一种国产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不想在2002年前的漫长岁月里,直-8生产量很低,不超过20架,又变成了一个鸡肋。

直-8采用了常规的直升机总体布局,单旋翼带尾桨。旋翼为6片矩形胶接全金属桨叶,桨毂铰接式,装有挥舞铰、轴向铰和带液压减震的摆向铰。位于尾翼顶端的尾桨共5片。为适应水上用途,采用船形机身,水密舱,两侧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可以进行水上起降。在陆上采用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直-8采用3台涡轴-6型发动机,两台在减速器前,一台在后,单台最大起飞功率1128千瓦(1550马力)。机内主油箱由3组8个软油箱组成,总有效容积3900升。燃油箱及相关舱室均有通风系统,每组油箱有一个重力加油口,位于机身左侧。

直-8可载运2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此时航程700千米,最大载重情况下可载运39人;也可以载运一辆BJ-22吉普及有关人员;或装载3000公斤货物飞行500千米,或外挂运送5000千克货物到50千米外的目标区域,然后返回原地。用于救护时直-8舱内可载15名伤病员及担架,以及一名医护人员。执行搜索救援时,机上可装备一台液压救生绞车和两只救生艇,在陆地和海上执行救援任务。

实际上我国仿制直-8的目的不在于陆基使用,而是为获得一种可靠的舰载直升机。因此直-8很快发展了舰载型号。直-8可装备吊放声纳、搜索雷达,可采用的武器包括鱼雷或导弹等。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一个扫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时速扫雷两小时。布雷作战时可携带8枚250千克的水雷。 下图为原型机的浮水试验。


海军型号的直-8已多次参与实际任务。


直-8还发展了陆军型直-8A,下图为原型机。


直-8还可用于人员运输、地质勘探、航空测绘、建筑施工、森林防火、边防巡逻、通讯联络指挥等民用用途。直-8曾顺利执行过抢险救灾和科研试飞等任务,1993年首飞西沙成功。

直-8产量低的原因尚无公开资料可询,估计最大的可能是仿制品的性能不行,或核心部件无法自行生产,如发动机。从陆航大量购入米-17来看,直-8在陆军没什么地位。海航装备了直-9,也许这种轻型直升机才是吨位还不大的海军舰艇所急需的。直-8原型SA321性能其实不错,是法军主力,我们辛辛苦苦仿制出来,却又无法解决核心部件问题的国产化问题。


2002年5月外电报道,中国计划恢复直-8的生产,将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系列发动机,进而引进其发动机生产技术。报道称昌河公司在1997年停止生产直-8之前,已经制造了17架,其中12架目前在海军服役。如报道属实,说明军方还是希望能有一种自行研制的大型直升机可用。此外也侧面印证了直-8存在发动机无法自行研制的问题。
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2002年航展上直-8F的出现,宣告了直-8吐气扬眉的日子到来了。F型是直-8A的最新改型,换装了进口PT6B-67A发动机(下图为PT-6B),最大起飞功率从1190千瓦提高到了1448千瓦,升限提高到4700米,有效地效悬停由原来的1900米提高到2800米。F型能在4500米高原启动,发动机大幅度增加了首翻期,达到了3500小时。进气口增装防沙装置,改善野外使用性能,因此座舱上方机体外形上有所变化。用有防冰除冰能力的复合材料桨叶替换原先的金属桨叶,提高了悬翼的寿命效率和性能,改装新的航电系统。F型目前仍在研制阶段,计划2005年换发型投放市场,有望大量装备解放军使用。而PT6系列发动机也必然要展开国产化工作。
28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33 | 只看该作者
伊尔-76

解放军在90年代以前可使用的大中型运输机包括运-7、运-8和少量的安-24等。运-7源自安-24,载重约5500千克,运-8源自安-12,载重约20吨。按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这两种机型的载重量、航程都不堪应付快速空投和部队机动的需要。因此90年代起,我国引进了多达数十架的俄罗斯伊尔-76大型喷气运输机。伊尔-76的详细资料请见其具体页面。目前陕飞正在考虑运-8的后继机型,包括研制全重提高至75吨的运-8改型,或伊尔-76,为之正向外争取合作伙伴。

伊尔-76交付解放军后,大部分按传统交由中国联合航空公司控制,但实际上主要执行军事任务,如机降运输和伞兵训练等。上图即伞兵部队准备登机进行伞降训练。

目前,伊尔-76是我军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运输机,而运-8等只能算中小型运输机。由于尚无法立即仿制伊尔-76,只可以依赖进口。但经费的短缺又使得采购量较小,还要减去日常维护、训练、故障的数量,我军可用的大型运输机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因此仿制或研制大型运输机,迫在眉睫。
29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34 | 只看该作者
运-8

运-8运输机由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为中型四发涡轮螺桨多用途运输机,原型为苏联安-12。该机可用于空投、空降、运输、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用途。1960年起,运-8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设计,74年12月25日,该机01号原型机首次试飞。后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将02、03号两架原型机散装件、技术资料和专用部分工艺装备等,转交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继续进行试制。02、03号原型机分别在75年12月、77年1月试飞成功。80年1月运-8设计定型转入小批量生产,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84年5月19日,运-8首次成功进行了成都-拉萨试验飞行。

运-8基型的机体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采用平直梯形悬臂式上单翼,双梁箱式结构,低阻层流翼型。机翼由中央翼、中外翼和外翼三部分组成。机翼安装角4°。相对于中央翼,中外翼有1°上反角;相对于中外翼,外翼则有3°下反角,呈“海鸥”式,使飞机在颠簸气流中仍有良好的动态品质。增升装置采用双缝后退式襟翼。襟翼外侧为差动式副翼。中外翼前、后梁之间共安置26个软油箱,中、外翼内部为结构整体油箱。采用普通梯形尾翼,舵面均为手操纵,有较大的轴式补偿和调整片及随动补偿片。
机身卫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分前、中、后、尾四段。前段前半部是驾驶舱,配有正、副驾驶员、领航员、通信员和空中机械师座席,机组乘员包括尾炮射击员共6人。后半部为可乘坐14名随机人员的押运舱。有机玻璃机头罩便于领航员观察。机身整个前段为密封舱。中段为货舱,地板下有前、后副油箱舱。货舱总容积为123.3立方米。货舱为非气密舱,有加温和低空通风设备,可容纳96名全副武装士兵或82名伞兵,或60副担架重任员和23名轻伤员,加3名医护人员。货运时候可装载2辆卡车或20吨货物。后段的前部是货舱大门,后部与尾翼相连。尾段也为密封舱,设有射击员座席。

货舱装有多种装卸工具。用于运送物资时,机上装有两台电动绞车,单台拉力15吨,可将大型货物拖入货舱。中小型货物可用机上2.3吨的梁式吊车随意搬动。解放牌卡车可由随机货桥直驶货舱,可装两辆。货舱地板上设有系留装置。运-8可空投1、2、4及6米规格的空投平台,空投单件最大重量7.4吨。机上设有滚棒装置、侧导轨,保证投货平台出机时间不大于6秒钟。运送人员时可迅速装上伞兵座椅,可乘坐全副武装士兵96名。机上还设有跳伞钢索等空降设备,一次可空降伞兵82名。货舱内可安装60副担架床,一次可转运重伤员60名、轻伤员23名,还可随乘3名医护人员。

前三点起落架,有两个机轮,可左右旋转35°,起飞后向后收入前起落架舱内。主起落架为四轮小车式,分左、右两组,各有4轮,每轮各有一液压刹车装置。均采用低压轮胎,装有新颖的盘式刹车机构,可适应草地、雪地、砂砾地等简易机场起降的要求。动力装置四台株州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的涡桨-6(WJ-6)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4250马力。螺旋桨为J17G13型恒速可顺反桨型号。运-8电子设备包括短波和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航行雷达、多普勒雷达和自动驾驶仪。这些设备确保了运-8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昼夜安全飞行。

涡桨-6型涡轮螺桨发动机,配用自动顺桨、自动变距的J17-G13型螺旋桨。单台最大功率3120千瓦,即4250当量马力。该发动机由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于1969年8月开始研制,1970年9月首次上台架运转,1973年4月首次上天试飞。1976年完成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使用。首翻期寿命已由定型时的300小时延长到3000小时。1982年开始改进设计,提高功率至3350千瓦,并降低油耗。两年后完成了150小时验证机的考核试车,尚未投入正式型号研制和鉴定试验。该机加大功率和降低油耗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提高涡轮进口温度约40℃,并提高约2%的转速。涡轮第1级采用空心气冷叶片,改进了冷却气路等,试验结果良好。
机上液压系统由装有左右两套独立的系统和电动泵、手摇泵组成。两套系统单独工作,又可由连通开关接通,互为备用。左系统工作压力152×105帕(155千克/厘米2),右系统147×105帕(150公斤/厘米2)。当飞机在空中因故障使液压油漏光时,机上燃油亦可代作液压油使用。供电系统有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及备用蓄电池。气密舱内的高空设备,可自动保持舱内压力、温度和良好的通风,自动控制舱温在16~26℃范围内。飞机货舱为非气密舱,但有热空气加温和低空通风设备,冬季外场温度0℃时货舱可保持在10℃以上。氧气系统分气密舱和非气密舱两套。气态氧源储于玻璃钢气瓶中,总容积810升,压力均为147×105帕(150公斤/厘米2)。可供102人使用3小时10分。燃油系统由供油、压力加油和通气三部分组成。防冰系统分热空气防冰和电加温防冰两种,热空气防冰用于机翼前缘及发动机进气道前缘等部位,电加温防冰用于尾翼前缘、螺旋桨前缘及风挡玻璃等部位。

通信设备包括DS-3、DF-2短波收发机、JDT-1短波单边带电台、CT-3超短波电台、JT-6A机内通话器等。导航系统为多普勒导航体制,由HZX-1航向姿态系统、BXW-2转弯仪、ZDP-1地平仪和KJ-6C自动驾驶仪等组成。还有WL-7无线电罗盘、WG-3无线电高度表、XS-6信标接收机等供远程导航用。装有HL-3自动领航仪,可通过自动驾驶仪控制飞机沿预定的航线飞行。DPL-1多普勒雷达、HAL-2航行雷达与HL-3、HZX-1、WL-7等配套使用,可保证飞机昼夜安全飞行。还有WJ-2A护尾器、WD3敌我识别器等自卫装置。

运-8有以下改进型号:运-8基本型是军用战术运输机;运-8A是我国购买的美制“黑鹰”直升机的载机;运-8B是民用型号;运-8C气密舱型;运-8D民用出口型;运-8E靶机载机;运-8F是货机改进型,最多可运500只羊;运-8H航空测量型;运-8X海上巡逻机。




运-8C型将非气密货舱改为全气密舱,因此货舱内可运载鲜活货物——当然,更准确的说是具备了在货舱内安排电子设备操作人员的基础,从而扩展了运-8的用途。90年12月17日,运-8C在陕西城固机场首飞成功。原本的内开式货舱大门改称了下开式货桥形式,装卸更加方便快捷。空调系统进行了改进。C型对运-8系列改进成客机、专业机种平台提供了基本条件。


运-8D是出口型号,货舱内增加了简易座椅,主要用于空运乘客和货物。运-8DI型则是D型的改型。运-8DⅡ型进一步对货运导航、通讯和雷达等设备进行了改进,电子设备达到了国际80年代末期水平。因此符合全球各地机场和空中管制通用标准,能在全球各地安全使用。主要采用的先进设备有:

·Collins公司飞行指引系统(FDS)、大气数据系统(ADS)、近距导航和着陆系统(VOR/ILS)、比较告警系统(CWC)、空中交通管制应答机(TDR-90)、超高频电台(VHF22B)
·Honeywell公司磁航向基准系统(MHRS)、垂直陀螺(VG)、彩色气象雷达(P-400)
·Litton公司奥米加/甚低频全球导航系统(LTN-311)
·Bendix/King公司高频通讯系统(KHF950)
·Sundsstrand公司飞行记录仪(UFDR)、座舱音频记录仪(CVR)



运-8F型是运-8的重大改进型。93年12月,该机获得中国适航当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94年12月取得生产许可证(PC)。

运-8F100是F系列又一力作,95年7月取得中国适航当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1995年11月取得生产许可证(PC)。机上换装了部分电子设备,重新设计货运系统,并首次按CCAR25部适航要求进行全面改装。该机采用彩色气象雷达、空中交通管制系统、飞行仪表系统、伏尔仪表着陆系统、测距器、全球定位导航系统、飞行数据记录仪、高频和甚高频电台等先进设备。因此该机在复杂、恶劣条件下的全天候安全飞行能力有质的飞跃。

该机货舱宽敞,宽3-3.5米,高2.2-2.6米,长15.7米,可运送19米超长货物。运载标准集装箱时,可以采用三种布局:4块88×108英寸或8块88×54英寸,或3块96×125英寸,或3块88×125英寸、1块88×125英寸及1块88×54英寸。货桥大门在装卸货物时,与地面夹角不大于16.5度,可保证机动车辆和牵引设备直接上下。也可将货桥大门与地面装卸车对接,利用机上滚棒系统快速装卸货物或集装板。车辆能够从辅助货桥直接驶入货舱。货舱配有货运系留设备和货物拦阻网。

运-8F200于1997年7月取得中国适航当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可装运4块96×125英寸或88×125英寸标准集装板。
30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2:35 | 只看该作者
小羚羊

SA341/342“小羚羊”轻型直升机由原法国宇航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和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共同研制。为对付强大的苏联装甲集群的威胁,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寻求由外国进口先进反坦克直升机的可能。很快解放军选定了当时已不算最先进的“小羚羊”直升机。法国宇航公司当时以为遇上了大客户了,非常投入,并预计中国首批将订购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军由于军费所限,于80年代初订购了第一批8架SA342“小羚羊”,让西方大跌眼镜。此后解放军再也没有增购过“小羚羊”。86年陆军航空兵组建后,“小羚羊”全部归入陆航部队。
“小羚羊”研制计划最初由法国提出,用于取代“云雀”II直升机。1964年开始研制。采用“云雀”II传动系统,透博梅卡公司的“阿斯泰阻”III发动机,以及与德国伯科夫公司联合开发的旋翼。1967年法英两国开始共同研制。第一架原型机称为SA340,1967年4月7日首飞。第二架原型机称为SA341,1968年4月首飞,第一架预生产型在1971年8月6日首飞。

“小羚羊”飞行性能非常优秀。1971年5月13日和14日,SA341-01号在伊斯特尔创造了三项E1C级世界记录:在3千米直线航段上飞行速度达310千米/小时;在15/25千米直线航段上飞行速度达312千米/小时;在100千米闭合航线上飞行速度达296千米/小时。因此很快大量各国军民客户订购了“小羚羊”直升机,用于从反坦克到交通监视的广泛领域。

“小羚羊”采用三片半铰接式NACA0012翼形旋翼,可人工折叠。采用法国直升机常见的涵道式尾桨,带有桨叶刹车。座舱框架为轻合金焊接结构,安装在普通半硬壳底部机构上。底部结构主要由轻合金蜂窝夹心板和纵向盒等构成。机体大量使用了夹心板结构。采用钢管滑橇式起落架,可加装机轮、浮筒和雪橇等。SA342的动力为一台“阿斯泰阻”XIVM涡轮轴发动机,640千瓦。机上有两个油箱,总容量545升,另有一个位于座舱后方的200升转场油箱。机上装有发动机驱动的4千瓦直流发电机和40安小时电池,向28伏直流电系统供电。也可选用26伏直流电系统。


“小羚羊”采用并列双座驾驶机制,座舱共有两排五个座位。只有一套操纵系统,但可选装双重驾驶系统。后排座椅可折叠到地板上,并配有固定环等设施,以便在后舱装载货物。座舱后方还有一个行李舱。机上通信设备可选装超高频电台、甚高频电台、高频电台、机内通话系统、归航台。导航设备包括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甚高频全向信标、盲目飞行设备和自动驾驶仪。可选用承载力700千克的吊挂系统、承载135千克的绞车、一到两副担架或照相观瞄设备。80年代末英法的“小羚羊”普遍进行了电子设备的升级,包括增加全向告警装置等。

除了英国和法国外,埃及和南斯拉夫根据专利许可也生产了一定数量的“小羚羊”直升机。到1991年6月30日,有41个国家客户在使用共1254架“小羚羊”直升机,包括英国、法国、中国、伊拉克、爱尔兰、摩洛哥、安哥拉、南斯拉夫、埃及等。其中英国装备了282架,法国装备了357架以上,埃及装备了190架,伊拉克装备了81架。“小羚羊”有丰富的实战经历,英国“小羚羊”参加了马岛战争,法国型参加了海湾战争,伊拉克的参加了两伊战争等。

外国的“小羚羊”的主要武器包括1门20毫米机炮或2挺7.62毫米机枪,可带4枚欧洲导弹公司(由法国马特拉公司和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航空航天公司联合组建)研制的“霍特”(HOT)反坦克导弹,或2个70毫米或68毫米火箭吊仓。为制导反坦克导弹,机舱顶部通常装有APXM397陀螺稳定观瞄装置,或其全天候改进型号,或AF532先进观瞄装置。我国的“小羚羊”通常外挂四枚“霍特”导弹,目前尚未有改用国产“红箭”导弹的消息。陆军常用“小羚羊”模拟敌军武装直升机,既扮演过西方直升机的角色,也扮演过苏联直升机。




“小羚羊”有多种型号,包括:

SA341B 英国陆军型号,装“阿斯泰阻”III N发动机,编号为“小羚羊”AH.Mk1
SA341C 英国皇家海军型,编号“小羚羊”HT.Mk2
SA341D 英国皇家空军教练型,编号为“小羚羊”HT.Mk3
SA341E 英国皇家空军联络型,编号为“小羚羊”HCC.Mk4
SA341F 法国陆军型,装“阿斯泰阻”III C发动机,生产了166架
SA341G 民用型,装“阿斯泰阻”III A发动机
SA341H 装“阿斯泰阻”III B发动机的军用型
SA342J 1977年开始交付的民用型
SA342K 装“阿斯泰阻”XIVH发动机的军用型
SA342L 类似SA342J的军用型
SA342L1 装“阿斯泰阻”XIVM发动机的基本军用型
SA342M SA342F的先进型,安装先进雷达、导航和夜视系统,法国陆军装备了188架



机长 11.97米
机高 3.19米
旋翼直径 10.5米
空重 99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90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260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 710千米
实用升限 4100米
最大吊挂载荷 700千克
31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3:57 | 只看该作者
K-8

教-8,我国新一代初级教练机。为了给解放军装备先进的喷气初级教练机,1982年洪都集团公司成立了教练机方案组,以石屏为方案组组长,后任主要设计师。通过研究比较,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洪都集团提出“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训练费用”的研制思路,基本性能要求和适应不同国家需要的两种训练体制,得到广泛认同。1986年,我国决定与巴基斯坦合作研制教-8。巴基斯坦方面投资了25%。1987年7月,教-8开始具体设计。89年1月开始制造原型机,共制造5架原型机(3架试飞,2架用于静力试验),001与003号原型机分别于1990年11月26日和91年10月首飞。随后15架预生产型开工,并在1992年7月首飞。因此实际上教-8分为国内型和外销型号。

洪都提出了“高低速兼顾;良好的机动性能和失速特性;良好的视野和舒适的座舱环境”等具体计划,并确定了以世界现代科技的综合为K-8研制的基础,而非一味强调自力更生。因此教-8初生时,已经大量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技术。同时,教-8研制伊始就必须为交付巴基斯坦空军着想。所以配置方案选择马丁·贝克座椅、西方电子飞行仪表系统、仪表着陆系统、塔康导航系统及电台等国际航空市场上的成熟产品,与美国宇航设备公司合作配装了高效环控系统,与美国盖瑞特公司合作设计进排气系统。教-8还在国外完成了发动机畸变、旋转天平、环控系统,弹射救生和电子飞行仪表系统交联等试验。上述措施使得教-8研制快捷顺利,解决了80年代军工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了飞机的起点。同时为我国航空工业引进了国外技术,开创了我国走国际合作之路研制先进飞机的先例。
K-8的垂直尾翼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在研制、促销等过程中,英国、美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飞行员飞过K-8,认为K-8在国际同类教练机中处于较佳的水平,机动性能好,横向操纵品质尤其好。


教-8成功出口到巴基斯坦、缅甸、赞比亚、纳米比亚等国家,为国家赚取了不少外汇,是我国仅有的几个能赚钱的外销机种之一。教-8的英文编号K-8的K即代表中巴交界的卡拉昆仑山Karakorum,而非教练的J字头。


教-8的疲劳寿命为8000飞行小时。1994年9月,巴基斯坦空军接受了6架预生产型飞机(图),到96年年底为止,共生产21架。下图中可以看到巴基斯坦的教-8能够挂载巴空军装备的法国“魔术”近距空空导弹。

国内型号1994年12月首飞,1997月12月技术鉴定完成,1998年6月首批交付8架。在具体工作中,洪都飞机公司广泛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技术,解决了下大梁、后机身初装、垂尾型架、返修等许多重大技术问题。1998年12月,教-8改装国产发动机涡扇-11,首飞成功。教-8和涡扇-11的定型试飞员均为史同洲,在这两次定型试验中史同洲都经历了发动机停车而被迫迫降的险情。该发动机于2000年10月完成了定型试验。出口型教-8与国内使用的教-8略有不同,具体表现在选用电子设备、座舱仪表、发动机等。巴基斯坦的K-8使用了马丁·贝克公司的弹射座椅。
1999年,K-8在埃及与意大利、捷克生产的教练机竞标,进行评估飞行。意大利派出的是S-211A,捷克派出的是L-139教练机,都是世界上顶尖的教练机。最后剩下意大利与中国进行竞争。S-211A的制造工艺先进,全机60%结构采用复合材料,重量很轻,但飞机性能不如K-8,其巡航速度却仅有760千米/小时,海平面爬升率为16米/秒。埃及方面要求工装技术百分之百微机设计,全机制造采用微机管理。由于洪都已在生产管理一体化领域研究了数年,可以向埃及输出该项技术。我方在合同中明确了向埃及空军提供K-8E的售后服务,意大利方没有此承诺。意大利方最大的弱点是其生产线不在国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如期交货。1999年12月27日,中国和埃及签署了相关合同。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国外输出整架飞机生产线和设计技术,开创了历史新篇章。这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出口数量最多、金额最大的项目。

埃及购入了整条生产线,计划生产80架教-8埃及型号,命名为K-8E。为此中方曾多次在埃及进行演示飞行,正式研制工作于1998年启动。合同于2000年7月正式签订,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将于2001年6月份在埃及下线试飞。洪都公司先后共向埃及方面发送了四十七个集装箱和十二个车皮的硬件和软件。教-8(安装TFE731发动机和西方航空电子设备)在经贸部表明的单价为300-350万美元(1996年)。2001年6月25日,K-8E取得重大进展,067架飞机总装下线,065、066架飞机首飞。双方军方、航空工业代表出了上述仪式。下图为埃及人员在测试出厂的K-8E。

K-8E调整了飞机的总体布局,对前后舱仪表板和操作台重新设计,对通信系统、导航系统、仪表系统、火控系统和电气系统进行改装,对燃油系统、操纵系统、环控系统、液压系统、起落架系统结构进行设计改进。总体需要新选用、改型及新研成件计33项。未来将改装平视显示器。在K-8E具体设计中,洪都启用了计算机辅助产品管理信息系统(CPMIS),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方式,以Unix系统基础上的ORACLE大型数据库为基础,前端软件使用面向对象的Powerbuilder语言编制,建立了含有产品结构等8个子系统构成的CPMIS系统。为此在各基本车间安装了FDDI光纤网络,逐个配置3到5台计算机(共400多台),供K-8E设计之用,该系统运行正常。建立了工艺设计新原则,使得K-8E试验设备达到了机电一体化的水平,使38项系统试验设备上升到新的水平。首批4架K-8E的成附件在埃及实际使用时,均符合要求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备安装方面解决了大中型型架结构笨重、安装搬迁困难的问题,改进了结构,使所有30多项大中型装配型架可在地面安装,无需深地基,与国际惯例接轨。设计中计算机绘制100%的工艺装备,三维设计其中5%,计算机软件绘图完成工装设计所90%的工装设计。优质按期完成了8000多项、15万张A4的K-8E中英对照版的工装型架、试验设备、夹具、模具、刀量具设计任务。


如前所述,最初100架教-8飞机主要出口巴基斯坦,装EFIS-86系统,双显示器数据处理装置和串列操作选择板、甚高频/特高频无线电台、甚高频全向指向标/仪表着陆系统、塔康、姿态航向参考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和标准盲目飞行仪表等。装一台TFE731-2A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推力16.01千牛,全权限数字式控制。下三图为TFE731发动机。


解放军使用的教-8J(K-8J)改用国产涡扇-11发动机。1986年,测绘仿制涡扇-11的任务交给了南方航空动力公司。1992年8月涡扇-11开始投入制,95年点火,98年10月26日首次装上K-8首飞。2001年10月定型试飞结束并小批量交付。如前所述,该发动机经过一些事故后方定型。涡扇-11源自乌克兰进步机械设计局的AI-222-25涡扇发动机,并非官方所宣称的那样是一种自力更生的东西。AI-222-25海平面最大推力2500千克,其他一些非加力改型推力在2200到3000千克之间;燃油消耗率最大状态0.64,巡航状态0.875;增压比15.6,涵道比1.19,涡轮前温度1445K;全长1960mm,净重440千克。该系列的发动机还可用于捷克L-59、L-159、意大利MB-339等教练机上。2002年3月,涡扇-11正式定型。下图为乌克兰版的AI-222。


教-8可带一个23毫米机炮吊舱。机翼共有4个挂点,可挂机炮吊舱、火箭弹吊舱、炸弹、导弹和副油箱、每个挂点最多可挂250千克。下图为教-8前后座舱图。


教-8在飞行教练上主要有11种典型机动训练,包括简单特技带飞、复杂特技带飞、失速螺旋、高级特技带飞、暗舱仪表带飞、单机对机动目标攻击等等。练习包括大坡度盘旋和半滚转等动作。
教-8还发展了IFSTA(Integrated Flight Test Simulate Aircraft)改型,即“综合飞行测试模拟飞机”的意思,又称多轴变稳机。该改型可模拟复杂的飞行状态,代号K-8V,具有了高级教练机的一些特性。K-8V能模拟多种战机空中飞行的特性,甚至在下一代战机没有研制出来之前,将图纸上的设计参数输入到其模拟设备中,即可进行模拟飞行,从而达到验证、评估、优化和训练的目的。目前该设备可装入8套参数,模拟8种飞机的特性。研制K-8V时,洪都集团曾寻求与美国卡尔斯班公司等西方集团合作,但西方公司一方面受官方限制不可向中国输出先进航空技术,另一方面要价太高。美国国家试验学校曾表示愿意合作,但仅仅限于训练方面。洪都最终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了K-8V的研制。根据洪都设计人员后来与英国宇航公司的交流,发现虽然双方从未在多轴变稳领域合作,但走的路子相同,甚至使用的软件都几乎一样。与歼-6改进的BW-1单轴变稳机相比,K-8V采用了二余度、机械保障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三个轴向上实现了变稳,是具有实用意义的变稳试验机型。未来K-8V将发展为五个轴向变稳,加装光纤传输飞行控制系统,并实现发动机数字全权限控制。

1998年,我国自行研制的使用电传飞向那个控制系统的新型歼击机首飞小组,在K-8V变稳机进行了电传飞控飞行特性训练和飞行品质评价演示。经培训和演示的试飞员评价:模拟新型歼击机的进场着陆较真实,尤其是人感系统和飞机姿态角响应逼真;纵向、横向逼真,航向阻尼略感大;空中不同参数变化时飞行员能明显体会到飞行品质的变化,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训练手段;可用于该新型歼击机的试飞员培训和其它电传飞机的试飞员培训。

应指出的是,K-8V研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学习掌握下一代歼击机的需要,也就是直接为歼-10和歼-11服务。


近期教-8出了大新闻:泰米尔猛虎组织突袭了斯里兰卡政府军的Katunayake空军基地,击毁了三架教-8教练机(下图),以及米格-27等其他作战飞机。斯里兰卡空军原有六架教-8。


现在,K-8飞机已销售到十几个国家,累计交付130多架。2001年K-8飞机研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32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3:59 | 只看该作者
轰-6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是苏联长期使用的一种优秀轰炸机。1959年我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后一度终止,64年3月恢复研制。第一架原型机于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

点击查看苏联图-16视频录像:发射AS-1巡航导弹

此处插一句话,我军在引进图-16时候也引进了其改型图-124型运输机。我军共有两架图-124,最初作为仿制对象引进,但后来作为军用专机使用,执行一些低级别的人员运输任务。80年代后期退出现役。

轰-6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式结构。焦点线后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装角1°。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机翼后缘全展长上装有内、外襟翼和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副翼上装有内气动轴向补偿和调整片。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结构,蜂腰流线形机身。机头有玻璃镶嵌的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驾驶舱下机腹部的凸起内装导航雷达。驾驶舱内两名飞行员均有独立的操纵系统,操纵系统分硬式操纵和混合式操纵。每位机组成员均有弹射座椅,应急情况下,两名飞行员向上弹射,其余人员向下弹射。但是应指出由于该套弹射救生系统不够完善,救生几率很低,特别是向下弹射的机组乘员基本上没有生还的希望。机上配有两个充气救生艇。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组成。前起落架装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双轮,有前轮转弯机构。主起落架也各有一个装有油液氮气的缓冲支柱,支柱头部各铰接有一个小车架,小车架上装有前后并列的4个机轮。在机身尾部还装有着陆阻力伞。仿制时还有一些小改进,如图-16的垂直尾翼翼尖为木质结构,对材质要求苛刻,结构复杂,工艺方法落后,生产效率低。结果在试制时从大量的木材中勉强做出了一件。最后决定用玻璃钢代替木材,经一年多时间设计制出了玻璃钢翼尖,强度、电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又如,轰-6天窗骨架零件由GC-4高强度钢制成,是一项结构复杂、协调关系多、成形难度大的关键零件,追踪采用热成形工艺方法解决。

发动机舱位于机身两侧。发动机采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仿制的涡喷-8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间推力10300千克。由于国内工业技术的限制,涡喷-8发动机比原型的图曼采夫发动机推力小3000多千克,但经过在气动外形上的努力,轰-6的速度比图-16基型还略有提高。涡喷-8的原型为苏联РД-3М发动机,8级轴流式,不可调节收敛型尾喷口,从压气机第5级和第7级后引出热空气对进口导叶、整流支板和整流罩进行加温;从第8级后引出热空气对机翼前缘加温。1967年1月8日,完成了300小时国家交付长期试车,1967年3月29日航定委批准交付部队使用,称Ⅰ批发动机。在Ⅰ批结构的基础上,又研制了800小时结构的涡喷8发动机,1972年7月到1975年10月,分别进行了四次工艺长期试车考核。1973年底在Ⅰ批结构的发动机上混装了可靠性较高的800小时结构涡轮转子,首翻期寿命为400小时,称为Ⅱ批发动机。经一年多的混装使用,1975年开始,全部生产800小时结构的整机,称为Ⅲ批发动机。为了稳妥起见,初期Ⅲ批发动机的首翻期寿命暂定为500小时。79年根据外场使用情况,将首翻期寿命延为600小时;83年根据F23042机台架交付延寿试车的情况和外场使用实际情况,决定1982年以后生产的Ⅲ批发动机首翻期寿命为800小时。涡喷-8初期有可靠性、维修性方面的多个问题,如高温起动和高原起动困难,压气机第1级转子叶片叶尖排气边掉块,火焰筒筒体冷却孔裂纹多,涡轮第2级导向器叶片固定螺钉断裂频繁等。当时轰-6险些停飞,经努力使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到合理的水平。


机上燃油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启动燃油系统。主系统又分左右两分系统,分别向两个发动机供油。燃油箱加注惰性气体,可抑制燃油爆炸,并设有紧急空中放油装置。机上设有主液压系统和刹车液压系统。主系统负责起落架收放、前轮转向,以及起落架舱、弹舱门的开启关闭。通信系统包括通信电台、短波指挥台、超短波指挥台、机内通话器和应急救生电台。机上还安装了空调及除冰系统。

前后气密舱的空调用来自发动机压气机的压缩空气进行增压和加温。为防止机翼前缘、发动机进气道前缘结冰,利用由发动机引出的热空气进行加温。垂尾和平尾前缘及飞行员、领航员前面的玻璃,采用电阻丝加热装置进行加温。电源系统由发动机带动的直流发电机、电池及变流器组成。

轰-6的主要作战武器为多种普通炸弹,下图为轰-6的炸弹舱。舱内正常载重量3000千克。


轰-6的火控系统主要由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组成,包括多普勒雷达、轰炸雷达、光学轰炸瞄准仪、计算机、航向姿态系统、自动领航仪、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自动驾驶仪和速度传感器组成。机上装有共7门23毫米自卫机炮,机头一门,机身上、下、尾部炮塔各两门,由射击瞄准雷达或光学瞄准具控制。其炸弹武器包括核弹和早期采用过的250-1、500-1型普通炸弹。之后250/500/1500/3000-2型高阻爆破炸弹等陆续装备轰-6使用。250/500/1500/3000-2系列炸弹是在苏联фAB-M54系列爆破炸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60年代中期服役,适于轰-6弹舱内挂,中高空投掷。另外强-5、歼-6、歼-7、歼-8等也可挂装使用。该系列炸弹有相同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只是外型尺寸、装药等略有差异。全弹由圆柱型弹体、双圆筒试尾翼装置、头部/尾部传爆管、双弹耳和相应装填系数的TNT装药等组成。弹体由弹头、弹尾、尾锥体、弹道环组成。弹头由铸钢铸成,弹道环焊在弹头外部,专门用来改善炸弹下落进入跨音速飞行时的稳定性。该系列的四型炸弹的技术指标如下:

250-2型: 全长1.5米,弹体直径0.325米,尾翼翼展0.41米,弹重236千克,装97千克TNT
500-2型: 全长1.5米,弹体直径0.45米,尾翼翼展0.57米,弹重473千克,装200千克TNT
1500-2型:全长2.77米,弹体直径0.63米,尾翼翼展0.79米,弹重1448千克,装658千克TNT
3000-2型:全长3.3米,弹体直径0.82米,尾翼翼展0.41米,弹重2840千克,装1350千克TNT
高阻航空炸弹外形启动阻力大,不适合高速作战飞机外挂,也不能用于低空、超低空轰炸。但其短而粗的外型,能充分利用轰-6炸弹舱的容积。且只需加装适当的减速装置及开伞控制和安全保护装置,即可构成适用于高速低空/超低空轰炸的减速炸弹,从而扩大高阻航空炸弹的使用范围。
更先进的250/500/1000-3型低阻爆破炸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适用于高速飞机外挂投掷,轰-6并未装备。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在此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于1963年接收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9年用苏联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改装为核航弹运载试验机,代号21-511任务,1964年改装完毕,65年5月14日这架轰-6进行了我国第一次空投核试验。这架飞机上,改装增装了投放挂弹系统、加温保温系统、防护系统和临时性试验设备。到甲型正式投产装备,令解放军空军拥有了国产化的大型轰炸机,主要作为常规轰炸力量使用,并能使用我国研制的各种空投核武器。88年5月15日,轰-6甲才通过生产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轰-6甲执行了我国第一次氢弹试爆。

随后在甲型的基础上发展了轰-6乙型中程侦察机,1979年定型,装有航丁-42型红外相机。到1975年,轰-6丙型开始论证,1977年开始研制,1980年首飞,1983年5月完成鉴定,同年底交付空军。主要改动包括加装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电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属丝或金属箔条,增强了轰-6的自卫能力。之后还发展了轰电-6Ⅰ/Ⅱ/Ⅲ电子干扰机、轰电侦—6Ⅰ/Ⅱ电子侦察机等。1987年Ⅰ型机由空军开始研制,1990年6月首飞,1992年定型。Ⅱ型机1993年开始研制,1996年定型。有意思的是电子型轰-6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未有过公开报道。1969年,又装备了少量轰-6靶机运载母机,用于携带靶-6型高空超音速无人驾驶靶机。该型号1969年3月开始研制,1970年首飞,1971年投入试用。主要改进为加装一对翼下挂架,用于挂载2架靶-6。

海军航空兵于67年轰-6还在研制时就提出了研制反舰改型轰-6丁(轰-6D),因文革影响,1981年8月29日才首飞成功。经多次导弹试射后,84年12月24日轰-6丁通过技术鉴定,批准生产交付使用。85年通过鉴定。轰-6D主要作为反舰导弹载机,保留了原有作战能力。装备了C-601(下图)、C-801等多种反舰导弹。

轰-6D装备了245型雷达和自动领航火控装置,为此轰-6D取消了以往轰-6机头固定机炮,且雷达罩大于甲型的雷达罩。该雷达在9000米高度对RCS(雷达反射面积)为7500平方米的海上目标发现距离不小于150千米。其自动领航火控系统具有自动领导航、导弹自动攻击和半自动常规轰炸三大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早期的大型军舰的RCS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比如“克列斯塔II”级RCS高达1000000平方米;我国051的RCS为35840平方米。随着我国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展,轰-6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轰-6D全机共27个油箱,采用分组式向发动机供油,在飞机的油箱舱和发动机短舱内,装有高灵敏度的感温报警灭火系统,驾驶员可手动操纵灭火。油箱内充入惰性气体。D型装备了具有分别以惯导、指挥仪、自动驾驶仪、多普勒雷达、航向姿态系统交联构成的三种自动导航功能的导航系统。这种全自动导航系统精度高,保证了飞机按照预定的航线保持航迹平飞,按给定的坡度操纵飞机自动转弯、转动、改变航向等。新增的全天候自主式惯性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适用,并以较高精度输出飞机的即时位置、姿态,通过计算后发出驾驶指令操纵飞机。其航向姿态指引系统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自动显示飞机的各种航向角、姿态角、偏流角、无线电台方位角和相对方位角,以及飞机在转弯时的角度、航道偏差等等。轰-6D装备了自检测甚/超高频电台,具有多频段多功能的优点,并可预选20个波道。在主波道通信同时,能预设救生频率进行信号接收联络,也可自动应急发射呼救信号。通信系统中配备的短波电台、救生电台(每个乘员配备)和机内通话器等设备,可以保证在飞行中飞机与飞机、飞机与地面之间中、近距离的指挥联络和远距离通信联络,机组能用机内通话器进行封闭式通话。D型气密舱增压和加温用的空气,由发动机压缩机供给的。仅有一台发动机工作时,也能保证供空气。如飞机座舱受损引起舱压降低,能手动调节气压。在低空飞行时座舱内自然通风,前后座舱均设有专门系统。为了防止结冰,在机翼、发动机、尾翼以及驾驶员座舱玻璃、领航员瞄准玻璃等部位均有电热或气热加温装置。该型号采用了WQJ-1型发动机起动机。目前轰-6D已经出口。


D型装备了弹舱投放/导弹外挂发射系统互联的联合火控系统,能自动搜索跟踪选择的攻击目标,测量、实时计算目标相对运动参数,以令指挥仪发出准确指令,实施对目标的自动攻击或轰炸任务。C-601反舰导弹飞行速度约M0.9,采用中段自控加末段雷达主动制导,射程约150千米,弹重2440千克,长7.36米,弹径0.76,翼展2.4,巡航高度50~100米,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




据称后期生产的轰-6甲(也可能是改进后的丙型)部分改造为轰-6F改进型,主要调整了主仪表板和辅助仪表板,增加了惯导设备的控制显示部件和状态选择部件。增加了惯性导航系统、GPS定位导航、导航信息处理机,换装领航仪和航向联系盒。从而组成了惯性导航、GPS导航和多普勒导航三种导航分系统,互相交联配合,可与轰炸瞄准系统交联,实施自动瞄准轰炸。该系统采用了卫星导航技术、卡尔曼滤波技术、多余度组合导航技术,导航功能强、精度高、工作可靠性好,可以实施远距离自动导航、机动瞄准和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低空激动突防。因此该改型具备了原距离、远海导航轰炸能力,解决了轰-6飞机难以遂行远海作战的问题。取消了不必要的背部和机头航炮,并采用了蓝灰色低可视性涂装。甚至有一架轰-6被用于提高隐身性的研究试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装。

为改善轰-6的航程、发动机寿命等性能,西飞于1970年提出了深入改进的轰-6I方案。这一方案非常大胆,采用四台英国“斯贝”512-5W涡扇发动机(FBC-1也采用了当时引进的“斯贝”涡扇发动机)代替原有的两台涡喷-8发动机。其中两台布置在原涡喷-8的位置,另外两台在机翼下吊挂。轰-6I航程从原型的5760千米猛增至8060千米,海平面爬升率从原型的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效果显著。但由于大量改进现有的轰-6成本太高,而且“斯贝”发动机的数量和后勤维护很成问题,轰-6I方案被放弃。


轰-6还衍生了其他一些小改型,如无人靶机母机和轰电-6电子战改型。

另外根据种种资料可以肯定,轰-6是我国几种空地导弹的载机。由于我国对空地导弹保密很严格,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匮乏。目前所知的可能是空地导弹的型号包括上游-2A(SY-2A)的改型。上游-2A是上游-2反舰导弹的改型,用涡喷发动机取代了上游-2的火箭发动机,射程增加到130千米以上,长度增加少许。上游-2A采用GPS+惯导+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最容易识别的特征是其进气道装在弹体后上方,类似于美国AGM-86。据信上游2A的空地改型取消了火箭助推器,导引方式沿用上游-2A的模式,但末段有所不同。根据一些资料,该弹可能涂成黑色。另外外界传说的中国空地导弹还包括“红鸟”系列巡航导弹,载机同样是轰-6。


未经证实的说法是,携带两枚空地导弹的是轰-6H型。某型导弹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采用电视制导头,将图象发回轰-6H,由武器控制员锁定目标。H型本身主要改动了导航设备。此外在C-801反舰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据称编号为“空地8”的空地导弹,发射载机同样采用轰-6。
轰-6 086号是发动机试验高空平台,于1969年以图-16改装完毕。炸弹舱内加装一个可升降发动机平台,前端有一圆环作为进气调节。086号完成了我国大量发动机的试验工作。
33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4:00 | 只看该作者
强-5M


该型是国内与意大利合作的改型,以Ⅱ型为基础换装了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设备。1986年7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意大利飞机公司签订协议,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部将承担一项为期30个月的研制计划,任务是为强-5M(A-5M)加装西方的新型电子设备。强-5M装备的新型电子系统,基本上是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击机的电子系统,这将显著提高该机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作战能力。

强-5M后因空军飞机编号方法改变,改称强-5D。解放军曾计划用强-5M来更新现用的强-5,但主要用于出口。电子设备的改进以两台中央数字计算机和一条双余度数据总线为核心,加装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新的感测装置和设备包括头盔显示器、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三自由度陀螺仪组、测距雷达、RW-30雷达警戒接收机、姿态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静变流器和模态接制器,还有把新硬件与保留下来的8项原有设备连接起来的接口装置。并对冷却、电源、燃油、电子战、照明等系统做了改进。为了容纳新型设备和增设外接点,除了对飞机头部作不大的设计修改外,对外翼也作了适当的结构修改。中方的雍正球任总设计师,设计工作于1987年6月完成,总更改量为28.8%。下图为某部的绿色涂装的强-5D。


强-5M计划使用功率加大的涡喷-6AⅢ发动机,单台静推力29.42千牛,加力36.78千牛。该型发动机与以前各型强-5所装备的发动机不同之处是,它采用了可调进口叶片定子、重新设计了第一级压气机和利用改进的材料彻底修改了热段。该发动机还采用了颁的加力燃烧室稳定器,能保证加力燃烧室稳定燃烧的工作范围更大、并佼能量损失减少。该型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提高刹2450千克,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千克,不过耗油率相对有所增加。

强-5M于1986年8月开始改装工作,1988年8月飞机总装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样机首飞成功。强-5M型飞机保持了强-5型飞机优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飞机的导航精度和攻击突防能力。其导航精度可达0.80海里/小时,瞄准误差不大于3毫弧度。988年9月,强-5M型飞机模型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博览会上展出,当时国外报刊称强-5M型飞机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强击机机种之一。

强-5M外挂点增加至12个,据称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种。机身的4个外接点可备携带一枚250千克的炸弹,如中国的250-3,美国的Mk82或“蛇眼”,法国的“迪朗达尔”或类似型号的炸弹;最内侧的机翼外接点(7、8号位置),可携带内装8枚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枚90毫米的火箭弹吊舱;紧靠主机轮胎外侧的外接点(5、6号),可携带500千克或250千克炸弹,或272千克的BL-755集束炸弹l机翼中段外侧外接点(3、4号),可携带火箭吊舱、250千克炸弹或760升副油箱;最外侧的机翼外接点(1、2号),适于携带250千克炸弹、PL-5或PL-7红外自导引导弹,或400升副油箱。

虽然强-5M的空重要增加140千克而达到6634千克,而且无外接起飞重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最大起飞重量将仍为12000千克。预计该机在无外挂状态,在高度11000米时,最大平飞速度将从M1.12增大到M1.2,即从1190千米/小时增大到1210千米/小时;在海平面高度将从M0.987增大到M1.0,即从1210千米/小时增大到1225千米/小时。其他方面,强-5M的性能实际上与强-5Ⅲ相同。在携带2000千克外接载荷、保留10%余油、飞低-低-低任务剖面时,其典型作战半径为300千米;飞高-低-低。高任务剖面时为400千米。据中、意联合研制组说,新航空电于系统购灵活性和模块性,以及涡喷-6与涡喷-6A发动机的互换性,已为将早期的强-5改装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飞机创造了条件。
34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4:01 | 只看该作者
强-5

强-5攻击机1958年8月开始研制,1965年6月首飞,1968年11月开始批量生产.

  强-5的主要型别有:A-5基本型;A-5I,加大航程型;A-5II,A-5I的改进型;A-5III出口型;A-5C,最新改进型;A-5M,与意大利航空公司合作改进型.

  强-5攻击机装2台WP-6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25.5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公斤).武器有两门23毫米航炮,备弹200发.机身下部有小型弹舱,可挂炸弹或子母弹箱;机翼下可挂各种炸弹火箭和副油箱等,也可挂空空导弹最大载弹量1500千克.

  强-5攻击机翼展9.68米,机长15.65米,机高4.33米,机翼面积7.95平方米,机翼后掠角55度,机翼展弦比3.37,主轮距4.4米,前主轮距4.10米.该机空重695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9130千克(最大11300千克),机内燃油3720升(外挂2*760升),最大使用过载8g.最大飞行速度M1.12/1190公里每小时(高度11000米),M0.99/1210公里每公里(海平面高度),巡航速度807公里/时,实用升限16500米,起飞速度300公里/时(无外挂),330公里/时(最大外挂),起飞滑跑距离700-750米(无外挂),1250米(最大外挂),着陆速度278-307公里/时,着陆滑跑距离1060米(不用减速伞),最大航程大于2000公里(带2*760升副油箱),作战半径600公里(最大外挂,高-低-高作战剖面),400公里(最大外挂,低-低-低作战剖面).


强5强击机是我国自行制造的一种主要用于低空和超低空突防、攻击战区和浅纵深目标的超音速飞机。1958年8月开始研制,1965的6月首飞,1968年11月生产,型号为强-5I、 强-5II、 强-5III、 出口型强-5C、与意大利合作的强-5M

机长:15.65米 机高:4.33米 翼展:9.68米

空重:6950千克

最大过载:8G

正常起飞重量:913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1.12M

机内最大油量:3720升

作战半径:400-600千米

巡航速度:807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6500米

最大航程:2060米

机载设备:无线电罗盘/无线电台/无线最高度表

动力:2台WP-6涡喷发动机 推力2600公斤

航空武器:2门23MM机炮(备弹100发)


强-5有多种改型:强-5基本型,即原型;强-5甲是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实际上是我国氢弹试验的投掷机型,机身下部弹舱去掉舱门,形成一个大的凹陷,用以半埋式外挂体积较大的氢弹——也说明我国当时的核武器体积还是比较大的。甲型机身内增加燃油2155升,机外增加1560升,增大了航程;加装124厂的以燃气螺栓为核心的弹射式弹架;采用5714厂的上仰甩投瞄准具;加装核弹检测与控制系统、电动锁死弹钩装置。氢弹采用了高精度的弹伞延时器。甲型也为我军提供了一种战术核攻击的手段,在对抗坦克集群时有较大实际意义。1971年12月30日,该型26号机首次试验甩投氢弹。不料周总理之前询问的“如果投不下去”的问题应验了,该甲型机被迫带弹着陆。之后证明是一个关键螺丝旋多了一些。1972年1月7日,甲型机成功完成氢弹试验。

强-5基本型经试飞后,正式装备部队,表现良好。强-5机内携带1000千克武器载荷而不带外挂时,能勉强作超音速飞行。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作战半径,该机必须携带副油箱,但这样又使在抛掉副油箱前只能作亚音速飞行。此外强-5在执行任务时,其飞行剖面通常是低-低-低或高-低-低-高,低空飞行的速度极限值规定为M0.98。

但强-5航程较短等问题较为突出。1977年4月加大航程的改型机的方案开始实施。方案包括7项重大改进项目,如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并增设一个软油箱;改用加力推力为36.8千牛的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等,命名为强-5I。83年12月3日,强-5Ⅰ设计定型。

强-5I的研制要求动力更大,加速性要好,攻击时又要有最小的稳定推力,以利于飞机减速瞄准和射击。而涡喷-6甲Ⅲ原来是为歼-6Ⅲ配套研制的,1977年歼-6Ⅲ停止研制后,该发动机一度失去匹配对象。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提高了推力,并增设了零级防喘系统,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航空发动机设计人员将沙丘驻涡稳定性理论和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应用于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使该发动机在可能达到的贫、高油范围内,具有加力接通可靠、燃烧稳定的特点,排除了对飞行有致命危害的震荡燃烧。改进后发动机加力增加2%,耗油率降低了1.5%,性能有所提高。

强-5I型飞机在研制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风洞、静力、抛坐舱盖、电网络、电磁兼容性和前起落架摆震等试验。试飞结果表明,该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大,着陆滑跑距离缩短130米,最大平飞速度、最大上升率、实用升限均有所提高。强-5I后来还采用了全复合材料双梁式薄壁结构垂直安定面。该翼面的蒙皮、长桁条、梁、肋皆由碳纤维/646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这使强5I型的垂直安定面直接减重19.5公斤,零件数量减少29.5%,紧固件数量减少45%,取得显著的减重效果,提高了维护效率。此项设计、工艺技术已推广应用于歼-7M型。

强-5Ⅱ是在强-5I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Ⅱ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西方称强-5Ⅱ为A-5B。Ⅱ型同样去掉了内部武器舱,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

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强-5Ⅱ的总内部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个前机身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之间。机身上附加了一对外接点,其载重量与原有的两个外接点相同。这对外接点加上在强-5前型上已增设的用于接自卫用导弹的机翼外侧外接点,使强-5Ⅱ的总外接点达到10个。只要将机体重心移动保持在平均空气动力弦的31.5%到38%的许用范围内,便可增加多种外接装载方案。尽管标准的外载武器仍然是4枚250千克炸弹,但最大外部载量可达2000千克。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机翼载荷从无外接时的341千克/平方米增加到429千克/平方米,而功率载荷从14950千克/千牛增加到18830千克/千牛。

强-5的主要武器为我国自行研制的250/500/1000-3系列低阻爆破炸弹。该系列还可由歼-6、歼-7、歼-8等携带。该系列炸弹弹体细长,弹道性能好,气动布局阻力小,适合装备在高速作战飞机上。简要性能参数如下:

250-3型: 全长2.1米,弹体直径0.28米,弹重217千克,装91千克TNT
500-3型: 全长2.87米,弹体直径0.371米,弹重469千克,装220千克TNT
1000-3型: 全长3.5米,弹体直径0.5米,弹重980千克,装431千克TNT

此外在250/500/1000-3系列的基础上,发展了250/500/1000-4系列减速炸弹,超低空水平轰炸性能提高,已装备强-5使用。

强-5Ⅲ型飞机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A-5C。1983年1月,强-5Ⅲ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Ⅲ型出口巴空军。1983年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Ⅲ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出口,成为中国外销的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战斗飞机。这些飞机组编了巴空军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战术轰炸机,并重新装备第26中队,之后有更多的强-5交给巴方。Ⅲ型在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进。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桂架,以挂载巴国的导弹、炸弹和集束炸弹;将组合挂梁改为整体铸造;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等32项设备,座舱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低于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月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共101小时,性能达标。后其弹射座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弹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挂点采用了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或PL-7导弹。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4比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Ⅲ,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





强-5乙是为海军研制的鱼雷攻击机,以鱼雷为主要武器,70年试飞,带副油箱时最大航程是2120千米。机头改为下倾5度的钝头圆锥,座椅升高,这样飞行员向下的视野很好。机头改进的另一目的是加装火控雷达,采用的317雷达具有具有地形跟踪和回避能力。乙型并未装备我军,主要原因是当时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强,在这种前提下鱼雷攻击机的生存力不足以满足作战需求。且因为机载设备配套问题未能跟进解决,使得乙型的发展潜力不足。乙型曾经试验过挂YJ-8K(鹰击-8K)空舰导弹,78年8月此方案通过审定。78年到80年,YJ-8的模型弹、自控弹均已试射成功。但强-5乙还没有定型,于是YJ-8的试射改为以24型快艇为平台进行,最后YJ-8发展成了舰舰导弹。后来“飞豹”要携带YJ-8,603所就将一架轰-5改装成“鹰式武器试验机”,试验了“飞豹”的导弹火控系统和YJ-8K导弹的结合操作,YJ-8这时才真正实现了空对舰功能。强-5乙型直到最近才解密,目前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公开展出,但由于这架飞机与资料图片内的强-5鱼雷机不太相似,也有可能是后来改造的型号。
35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4:02 | 只看该作者
超-7

FC-1为单座、单发、两侧肋下进气的常规布局,并采用全翼展前缘机动襟翼和大机身边条。机体布局兼顾了新一代战斗机隐身特性的要求。飞机气动布局先进,因此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和大迎角性能。 FC-1的飞控系统采用机械液压式并配以简单的自动驾驶仪,既可实现良好的操纵性,还能大大降低飞机成本和飞行员的工作负担。此外,座舱采用整体圆弧风挡和水泡型座舱盖,采用穿盖弹射救生系统,飞行员有较好的视野和可靠的应急救生保障。

  FC-1的动力装置为先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具有性能可靠、耗油率低、维护简便等特点。发动机最大推力为49.4千牛,加力推力为81.3千牛。



  FC-1装有先进的航电系统。航电系统的基本结构由1553B数据总线综合,主要设备有任务计算机、脉冲多普勒雷达、惯性导航加全球定位系统、外挂管理系统、敌我识别器、雷达告警接收机、箔条/曳光弹投放器和数据传输单元等。座舱设备主要为平显、多功能显示器和双手不离杆操纵系统。飞机在对空任务中具有格斗、超视距攻击能力;在对地攻击中具有常规攻击、精确攻击的能力,并能进行精确导航和目标识别。此外,飞机可加装前视红外器、激光照射吊舱和夜视镜。

  FC-1具有外挂量大,外挂种类多的特点。飞机有7个挂点,最大外挂量为3800千克,外挂种类包括近距空空导弹、中距空空导弹、常规、精确制导、反跑道弹和各种吊舱。

  与第二代战斗机相比,FC-1突出中低空机动格斗士能力,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第三代飞机接近。以歼七M为例,除最大马赫数、实用升限外,FC-1的其他性能都明显高于歼七M飞机,特别是在作战半径、机动性、外挂能力和雷达探测距离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能同时兼顾巴基斯坦空军和中国空军的共同需求以及国际市场的需要。




  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空军为选择90年代战斗机,提出在歼-7M型飞机的基础上与成都飞机公司共同研制新飞机,巴方定名为“佩刀II”方案,中国方面则名称定为歼-7CP。从当时公开的图片看,基本上是在原歼-7飞机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进,采取了与歼-8II相同的两侧进气道、翼根前缘增加了前缘襟翼,改动机准备换装外,其余均同F-7,由于该方案基本是在歼-7M基础上的局部改进,国外媒体又称之为“超7”。方案提出后,美国与英国的航空发动机厂均参加了竞争。

  1987年初,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国际项目主任斯蒂芬。哈金斯率团到北京参加座谈会,提出了三个方案供中巴选择:



  1 、更换PW1120发动机。该发动机加力推力9387kg,最大推力量6122kg,推重比7.3,单价200万美元。由于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为81kg/秒,与歼-7进气流量不匹配,总压恢复系数只能到0.8-0.85,损失太大,飞机需改为两侧进气,此时的总压恢复系数Qjq=0.95。Y这样进气道、中后机身都要作较大的改动。由于燃油系统要作相应改变,头部需增加135kg的配重,这在经济上很不合算,但作战半径可以提高。

  2、换装F404发动机。该发动机加力推力7711kg,最大推力4790kg,推重比7.86,单价180万美元。该发动机进气流量为68kg/秒,与歼-7的进气道比较匹配,进气道可不作改动。除此外,与更换PW1120发动机基本相同,飞机中、后机身需做较大改动,费用较高。



  3、换装PW1216发动机。该发动机加力推力7425kg,最大推力5400kg,推重比6.6,单价130万美元。PW1216发动机是在PW1212基础上研制的双轴加力式涡喷发动机。PW1212是1962年研制的A-4攻击机的非加力发动机J-52的改进型。普。惠公司为参加“佩刀II”的竞争,提出在PW1212发动机的基础上配用中国的WP-7BM或WP-13发动机的加力筒体及相应的系统,构成PW1216,以满足巴空军的需求。

  该发动机总寿命可达8000小时,采用该发动机飞机的进气道与机身无需作任何改动。普惠公司认为该发动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普惠公司除参加座谈会外,还讨论了与中国联合生产以及与成飞公司协调了PW1216发动机装在歼-7PC上的技术方案。

  同年4月底,英国罗伊斯-罗尔斯公司驻京办也向中航技和中国军方介绍了RB199-127/128型发动机。该发动机加力推力7430kg,最大推力4123kg,发动机推重比7.6。是当时一种比较先进的三轴式军用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带有全权数字式燃油控制系统和反推力装置(系用于“狂风”式战斗机)。



  5月中旬,罗-罗公司专门派出专家组与成飞公司研讨、协调RB199-127/128发动机装歼-7CP的技术方案。
  平心而论,英国的RB199-127/128发动机(装备狂风式战斗机)与美国的PW1120发动机(配备以色列“狮” 式飞机)、F404发动机(装备美国F18及F-5G飞机)均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推重比均在7.3以上,当时中国尚无法生产;而PW1216发动机则是一种采用60年代技术的涡喷发动机,虽经多方改进,但总体性能仍差于上述三种发动机,同时中国已具备研制生产该级别发动机的能力,当时中国正在研制的WP-14发动机的性能就略优于PW1216。美方虽然提出三种方案,但从普惠公司极力推荐PW1216的情况来看,美方真实的意图并不打算将更先进的发动机售给中国,只是出于与英方竟争的需要。

  在发动机厂商激烈竞争的同时,美国格鲁门公司在1988年争取到与中国公司进行研制“佩刀II”(歼-7CP)的机会。

  由于成飞公司提出的方案基本上是歼-7M的局部改进,飞机的气动布局未作大的改变,因而其机动性仍无法与巴空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印空军的米格29相匹敌。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格鲁门公司提出带边条翼的40度后掠机翼的改进方案,并改装F-16类型的双腹鳍。“佩刀II”(歼-7CP)的两侧进气道小迎角下进气性能尚可,但大迎角性能不好。后在格鲁门公司专家协助下,将进气口向内倾斜10度,大迎角性能遂得到大幅改善,后格鲁门公司退出“超-7”计划后,该机仍保留了向内倾斜的进气口,加上前机身的修形,成了所谓的“肋部进气道”。

  双方合作开始不久,就赶上了89年「六四事件」,以后美国对中国实施军事制裁,格鲁门公司只好退出合作计划。“佩刀II”(歼-7CP)战机计划受到严重挫折。美国政府的制裁行为,不仅使格鲁门公司及许多美国公司失去了重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也为俄罗斯飞机公司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从这个角度讲米高扬设计局应当感谢美国政府,当然这是后话。

  90年,中国成都飞机公司宣布,尽管美国公司退出歼-7CP计划,但该公司将继续发展歼-7CP计划,巴基斯坦政府也表示要继续实施这一计划,为此提供部份研制经费并秘密提供一架F-16A战斗机做样机。歼-7CP的计划进入中巴两国独立发展阶段。

  1990年,发生东欧事变,紧随其后的是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经济的严重衰退,前苏联庞大的国防工业体系为求生存,开始争相向外推销高精军工技术。以研制米格飞机著称的俄罗斯米高扬飞机设计局,在向中国推销米格29战机失败后,即主动提出合作开发供中国空军使用的多功能战机方案。方案的内容是:由该局向中国提供米格29和米格31战机的部分最新科技,包括米格31战斗机的相位阵雷达,以及米格29战机改良后的涡扇喷气发动机。经过不懈的努力,米高扬设计局成功入伙“超-7”计划,使“超-7”研发计划变成为由中国成都飞机公司为主,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和巴基斯坦参与研制的三家合作项目,飞机的名字也改成FC-1。

  米高扬设计局的这一行动,不仅使其在与苏霍伊设计局向中国竞争推售战斗机的失败中把板回一分;而且借这种合作,密切了与中国飞机制造公司的关系,为今后长远进入中国战斗机市场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在沈飞与成飞的激烈竞争中,不难看到米高扬设计局与苏霍伊设计局的影子。但至今为止,米高扬设计局在争取中国军方与网友支持方面似乎不如苏霍伊设计局成功。

  米高扬设计局的加入,也解决了长期困扰成飞公司的飞机气动布局和发动机方面的难题加速了飞机的研制。
  从今天公开的图片和数据来看,新的FC-1飞机不仅有着与F-16A极为相似的气动布局,也有米格-29的最新技术,这种融中、俄、美三家技术为一体的产品,应当具有相当高的费效比。

  从气动外型看:
  两个进气口向内侧隐蔽,机翼和尾翼设计与美国的F-16战机极为相似,采用宽边条,并向后延伸形成后边条兼作尾撑;带前后缘襟翼的40度后掠梯形翼,平尾、垂尾完全更改,都经过切尖修形;机翼前缘的延伸板也被加大。这种外型设计,很明显既为提高飞机的中低空缠斗性能,又为减少机身的雷达波反射面积,达到部分的隐形功能。前起、主起的结构形式也全部改变。

  一方面,其肋部进气道大迎角进气性能良好,为FC-1大迎角飞行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FC-1的宽边条在大迎角下可以拉出极强的涡流,大幅改善机翼大迎角性能,而其后边条/尾撑在大迎角下可能如米格-29一样,有一个强烈的低头作用,从而提供良好的大迎角下的恢复能力。

  这种全新的气动外型与原型机歼-7M相比有比较大的改变,而与美国的F-16A极为相似,表明该机有比较好的升力系数cy)。

  从公开数据分析,该机主要数据如下:
  机长14米,机高5.1米,翼展9米,起飞总重(挂2枚导弹)9100kg,最大起飞重12700kg,最大外挂重量3800kg,最大M1.6,发动机推力加力8700kg,机内载油量2300升(1782kg),航程3000km。
  分析如下:
    飞机净重:从起飞总重推算出机净重为6800kg。
  作战推重比:半油情况作战重量为8191kg,作战推重比为1.06。

  从上述情况来看该机的作战推重比低于F-16A,除非决定该机的最大升力系数的气动外型优于F-16A,而使该机的最大升力系数(cy)大于F-16A,否则该机的稳定盘旋性能将劣于F-16A。

  我们知道,决定飞机水平盘旋性能的主要条件是飞机推重比、由气动外型决定的飞机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当FC-1的作战推重比小于F-16A时,如果希望FC-1在盘旋性方面能压倒F-16A,就只能寄希望于FC-1的气动外型方面。FC-1的气动外型虽然相当优越,但与F-16A并无太大差别,无法据此大概判定其优劣,只能通过风动试验或公司公布有关cy的资料,这在目前显然是不可能。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FC-1的机体结构重量过重,净重竟达到6800kg(歼-7II仅5145kg),F-16为6607kg,但后者的发动机加力推力为11340kg,比FC-1大30%,而飞机净重却轻3%。从外型尺寸来看,F-16A略大于FC-1,FC-1明显大于歼-78M,但FC-1的结构重却是最大,表明该机的制造主要是采用传统材料和技术,另一方面,该相对于歼-7M而言,大量配备机载电子设备,也是增加结构重量的一个原因。

  总体上说该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应当比歼-7M有较大的提高,但要想全面超过F-16A,还需在减轻飞机结构重量和提升发动机推力两方面做出努力。
36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4:02 | 只看该作者
歼-10

1997年岁末,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下文件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东北老大哥」沈飞集团遥相呼应,从此确立了成飞与沈飞平起平坐的江湖地位。同年11月5日,刚刚参加完中共15大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领包括国防科工委主任曹刚川,航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刘高棹,空军副司令员景学勤等一大群高级官员组成的检察团视察了成飞公司。由于成飞承担了歼-10的研制工作,由此可见中国高层领导人对于该公司和其计划的重视程度。


  成飞公司作为成飞集团的基础核心,将成为负责中国下一代战机设计,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目前成飞拥有员工18,000多人,设备5,280台,其中800余已形成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环境,这在中国航空工业是首屈一指的。


  进入90年代,中国新一代空军将领已形成了对未来空战的共识,即隐形战斗机的投入使用,使得视距外空战的比例受到影响,而战斗机的机动性和敏捷性在规避空空导弹攻击时,与电子战设备有机结合使用,能够有效提高飞机在高科技空战中的生存能力。在这个设计指导原则的影响下,歼-10被设计成突出中低空高亚音速盘旋性能,具有一定高空超音速盘旋性能,中低空水平加速快,起降距离短,突出超视距空战能力,雷达和武器技术先进的多用途战机。


  歼-10采用的气动外形相当前卫,其鸭式无尾后掠三角翼布局同样被EF-2000, Rafale, JAS-39等先进战机所采用,配合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和先进的数位式电传操纵系统(FBW),其飞行性能应不输前面所列的任何一种。虽然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的歼-10具有结构重量轻,机动性能好,高灵敏度,作战半径和载弹量大的优点,但其最大起飞重量仍接近19吨,为中国迄今为止自行研制的最重型制空战斗机。从「旅大」到「旅沪II」,从59式主战坦克到90式,从歼-12到歼-10,其中传出来的一个重要讯息就是中国的武器装备正由传统的简单化,单一化逐渐过度到高科技含量高的多元化和重型化。


  歼-10原形机装设直接从俄罗斯进口的AL-31F双轴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单具后推力12, 500公斤),量产型将采用国产的AL-31系列发动机,使歼-10的推重比达到1。16: 1,高于Lavi的1。07:1。来自莫斯科的消息指出,引进具有向量推力(TVC)的Su-30MK- 2的谈判已经结束,预料中国也将获准生产装有轴对称向量推力喷嘴的AL-37FU 发动机,所以歼-10极有可能在未来精进为超机动战机。留里卡-土星公司表示,换装后燃推力14,500公斤的AL-37FU后,歼-10的推重比将达到1。22:1,接近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1。3:1的水平。
37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4:03 | 只看该作者
歼-7Ⅲ

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贵州飞机工业公司联合在歼—7Ⅱ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参照苏联米格—21МФ/УС改进研制的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1972年曾称为歼—7全天候方案,1975年称为歼—7Ⅲ,后来又称为歼—7甲,1978年称为歼—7大改,1978年国家经委和国防工办发文正式定名为歼—7Ⅲ。

  1972年,成都飞机厂根据部队要求,提出了歼—7全天候方案,并于1975年5月向三机部呈报了研制总设想。1976年11月,三机部将这一任务转给贵州011基地。1977年2月,三机部要求011基地和成都飞机厂共同做好技术论证准备工作。1977年9月,成都飞机厂再次上报了“歼—7甲设计研制方案”。1978年,中央军委决定尽快以歼—7、歼—8换装歼—6,加快了研制歼—7Ⅲ的步伐。1978年6月,在重点厂所领导干部会议上决定由611所、成都飞机厂、011基地、沈阳飞机厂共同研制,以求加快研制进度。

  1979年3月,三机部调整了研制分工。1978年10月又决定由611所负责设计,成都飞机厂为主要试制和总装厂,贵州011基地承担机翼和起落架。

  1976、1978年曾两次派员出国考察米格—21МФ。1979年2月,从国外引进的米格—21МФ和米格—21УС样机到达成都飞机厂。1979年10月至1980年5月完成了测绘工作。

  1980年6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研制研制歼—7Ⅲ,并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81年12月31日,611所完成了详细设计,发出了全部生产图纸。全机零件15768项,80%不同于歼—7Ⅰ。1983年1月,试制原型机零件正式投产,1984年2月6日,01号原型机总装完毕。1984年4月6日,02号原型机完成静力试验,1984年4月26日01号原型机首飞,1984年5月2日至11月9日03、04、05、06号原型机相继完成总装并投入试飞,1987年12月设计定型,同年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贵州飞机工业公司联合投产,并在当年形成战斗力。主要装备空军航空兵,用于全天候和夜间截击。1997年改称歼—7C。



  机身布局


  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长细比较长。圆形截面,机头进气,机头比Ⅱ型机加粗,无级自动调节的中心进气调节锥(雷达整流罩)加大,台阶范围为200毫米;空速管在机头上方,后机身从座舱后缘至垂尾根部前缘背脊加大,内增设机背油箱。前机身腹部两侧各有一块减速板,后机身有腹鳍,腹鳍前有一块减速板。


  机翼

  悬臂式三角形中单翼,机翼、平尾形状与Ⅱ型机基本一致,小展弦比,锥形扭转,前缘后掠角57°,相对厚度5%;上翼面外侧有翼刀,以保证攻角增加时副翼有足够的效率;后缘外侧是副翼,内侧是吹气襟翼;全动式低置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垂尾尺寸加大。


  起落架

  加强型可收放式前三点式单轮起落架,摇臂式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支柱式主起落架机轮旋转后收入机身,支柱收入机翼。


  座舱


  单人全密封座舱,座舱盖向右侧翻,固定式风档,上方有WG113—1甲型后视镜,装HTY—3型弹射座椅,采用红光照明。


  系统

  1.环控系统:YX—5供氧系统
  2.液压系统:由互相独立的主液压系统和助力液压系统、应急电动泵组成。
  3.电源系统:1台QF—12D型直流起动发电机,2个15×YG-(2)碱性蓄电池组,1台JF—12A型交流发电机,DBL—1500D、DBL—750F单相变流机和SBL—500C、SBL—125C三相变流机。
  4.燃油系统:机身内有8个软油箱,背鳍上有1个金属油箱,机翼内有4个整体油箱。机
内最大燃油容量2635升,带3个副油箱时,全机燃油总容量为4316升。
  5. 操纵系统:硬式操纵,控制增稳,差动平尾操纵。
  6. 冷气系统:由主系统和应急系统组成。


  动力装置

  1台涡喷—13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最大静推力4100公斤,单台最大加力推力6600公斤。机身尾部采用简单收敛式引射喷管,机尾整流罩左右各有1个缺口,以便利用尾喷流调整飞行中的航向不平衡。


  电子设备:
  1. 飞控系统:
  1套KJ—11型自动驾驶仪
  1台ADS—1型大气数据计算机
  
  火控系统:
  1部JL—7型单脉冲火控雷达
  1套射瞄—8D(HK—03D)型光学射击瞄准具
  后期换装HK-13A型平视显示器(含火控计算机)

  导航系统:
  1部WL—7型组合式罗盘
  1部264甲型雷达高度计
  1部XS—6A型信标接收机
  1部481型数据传输/导航系统
  1套HZX—4型航向姿态系统

  通讯系统
  1部506型双频段超短波电台

  电子对抗系统
  1部605甲型敌我识别器
  1台930-2型雷达告警接收机(后期改装KJ—8602型)
  2套GT—1/941型红外/无源电子对抗系统(红外诱饵/干扰箔条发射器)

  武器装备
  1.航炮:
  1门23—3型23mm双管航炮,备弹200发
  2.外挂
  机身下1个外挂点,可挂480升或760升副油箱、组合式炸弹挂架、导航吊舱、瞄准吊舱、侦察吊舱、电子对抗吊舱等。
  机翼下共有4个外挂点,使用PF—5/8D挂架,可挂:
  近距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PL—5B/C/E、PL—7A/B、PL—8、PL—9/9C
  火箭发射器:57mmHF—7B/C型、90mmHF—16A型、130mmHF—14 型
  航弹:50—500公斤低阻常规航弹、反跑道航弹、反坦克子母航弹
  机翼外侧挂架除上述武器外,还可外挂480升副油箱。

  改进改型:

   歼—7ⅢA/D
  在歼—7Ⅲ/C型基础上改进,1988年开始研制改进,1991年8月首飞成功,1994年11月定型投产,主要装备空军。主要改进包括:
  (1) 换装HK-13A型平视显示器
  (2) 换装JL—7A型单脉冲火控雷达
  (3) 加装JD—3Ⅱ型塔康导航系统
  (4) 加装563B型惯性导航系统
  (5) 换装WL—7A型无线电罗盘
  (6) 换装KJ—11A型自动驾驶仪
  (7) 换装RKL-800A型组合式电子对抗系统
  (8) 换装RKZ—404E型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
  (9) 换装TKR—122型超短波电台
  (10) 换装1台涡喷—13FⅠ型涡轮喷气发动机
  (11) 换装23—3A型航炮
38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4:04 | 只看该作者
J8II

七十年代后,世界各国战斗机设计思想出现转变,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着眼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这是因为,十几年来局部战争实践表明,超音速歼击机的空战大多在中、低空和接近音速的速度进行,空战要求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即转弯(即盘旋速率)、加速、减速和爬升性能。


  为了适应这一潮流,部队装备新需要,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88年10月定型。发展重点是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为给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最终雷达采用了208型单脉冲火控雷达,该雷达的详细资料和照片从未公开过。下图为国产新型雷达。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双转子发动机,单台推力6600千克。发动机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起飞着陆性能得到改善;


  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前起落架后装一门23mm双管炮。


机尾下部安装可折叠腹鳍,结构与米格-23相当类似。歼-8Ⅱ单价约3500万人民币。


  歼-8Ⅱ最初的研制目的就是执行空中截击任务,当时针对的对象都是苏联高速的“图”系列轰炸机和各种战斗机,为此歼-8Ⅱ优先配装北方的空军部队。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局势的转变,歼-8Ⅱ的作战方向逐步南移。近几年歼-8Ⅱ在南海、东海频繁与美军侦察机对峙,险情不断,终于在今年发生了撞机事件。此事中美评述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首要原因是美军侦察机抵近中国沿海侦察。下图就是美军EP-3E侦察机在以往侦察活动中拍摄到的前来拦截的我军歼-8Ⅱ飞机的照片,此照片在撞机事件后曾被美军作为“中国飞机飞得太近”的证据。据美军称,在以往的拦截中,王伟曾经向EP-3E上的美军飞行员举起一张写有自己EMAIL地址的纸张。这张照片还披露了我国仿自以色列“怪蛇”导弹的PL-8近距空空导弹。

  歼-8Ⅱ也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实际上歼-8Ⅱ刚公开时,图片上的歼-8Ⅱ常常挂着诸多的航弹和火箭弹。其对地攻击武器包括普通航弹和火箭弹(下图),以及部分新型对地武器

  2001年底,2002年初,歼-8Ⅱ最新的改型已经定型。官方传媒说法主要有几个要点:“由空军装备部科研部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产品部对歼八系列某新型机进行设计鉴定审查,认为已按计划完成研制任务,通过了定型试飞、设计鉴定试飞”、“自行研制的、全数字化综合火控系统”、“配装我国第一种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对此机的命名尚未有官方消息,据说为歼-8H,这一型号曾经为中美合作“和平典范”计划所采用。



  我们来详细看看这几点。 首先看看“自行研制的、全数字化综合火控系统”。这是指80年代开始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火控系统。第三代系统由火控雷达FCR、火控计算机FCC、惯导INU、导航面板FCNP、平显HUD、外挂管理SMS、大气机CADC、雷达光电显示REQ/MFD、目标传感器识别TISL、任务计算机等组成,通过1553B总线联结。该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个具有国际第三代战斗机水平的火控系统。与老型号所采用的第二代HUD/WACS相比,新火控的作战武器种类、武器投射方式、武器投放精度、机载传感器兼容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上都有飞跃性的发展。飞行员可使用类似F-15、F-16等的操纵杆加油门杆操纵布局,加上头盔显示器,操纵性大有改善。新的火控可使用国内研制的多种先进传感器吊舱。因此该火控具备综合火力飞行控制系统IFFCS的某些功能和自动机动攻击系统AMAA的功能。上述改进的意义在于:攻击占位时间缩短,反应时间缩短,精度提高;武器种类更加丰富——实际上以前歼-8Ⅱ也就只能用近距导弹、炸弹加火箭弹,没有任何灵巧武器;可以边机动边攻击;攻击自动化,减轻飞行员工作量;完成了80年代末提出的拦射火控、离轴发射和自动机动攻击技术等火控原理的实用化。说白了,如果上述要点都已经实用化,歼-8Ⅱ新改型将可以携带中距导弹、对地制导武器、反舰导弹等精确的发起攻击。


  发动机实际指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涡喷-14发动机,于1983年开始设计,1985年12月试车,1986年9月达到经证机的设计指标,可用于歼-7系列、歼-8系列飞机。可用于这两种飞机说明了涡喷-14在外形尺寸上必然与涡喷-7极度相近,因此也与7的改型涡喷-13相同。涡喷-14最大推力7500千克,比涡喷-13要高900千克。正常推力4300千克,涡喷-13为4100千克。加力耗油率是1.87,涡喷-13略超过2。涡轮前温度1288度。推重比6.5。总而言之比7和13要更好。此外利用其核心技术,可发展成为推重比为7.5-8,推力为8000-9000千克的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之所以说“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站长个人认为只是宣传的说法,估计涡喷-14仅是一种较重大的改进型号而已。


  近期据传霹雳-11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已经定型试射成功,解放军空军首次拥有了不受制于任何人的中距空战能力。尽管与AIM-120等先进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有相当距离,甚至有较大的劣势,但总算使得歼-8Ⅱ具有了最初构想时所提出的作战能力。霹雳-11实际上是意大利“阿斯派德”ASPIDE中距导弹,由美国AIM-7“麻雀”改进而来。霹雳-11和“阿斯派德”的微弱区别在于弹翼的切尖不尽相同。唉,二十年了,惨啊!
39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4:05 | 只看该作者
旅大级

主要性能数据

排水量: 满载排水量3800吨
主尺度 全长130米,宽13.7米,吃水4.6米
主 机: 主机为2台蒸汽轮机,总功率为60000马力,双桨,双舵
航 速:  
续航力 续航力4000海里
人员编制:  
旅大型

舰舰导弹: 2座三联装HY-2(C201)舰舰导弹发射器
舰空导弹: 无
反潜导弹: 无
舰 炮: 两座130毫米双联舰炮,37毫米双联人工操瞄高炮4座,25毫米双联高炮4座
深弹: BMB-2深弹发射装置4座,深弹投放架2座
反潜火箭: 12联装FQF-2500火箭式深弹发射装置2座
声纳:  
电子设备: 高杆A敌我识别天线,方头敌我识别器天线
雷达: 眼罩354对空搜索雷达,细网对海/对低空搜索雷达,网眼远程对空警戒雷达,黄蜂头343火控雷达(用于130毫米炮),方结352火控雷达(用于HY-2舰舰导弹),海王星导航雷达
舷号:
旅大Ⅰ型(132、165)

舰舰导弹: 2座三联装HY-2(C201)舰舰导弹发射器
舰空导弹: 无
反潜导弹: 无
舰 炮: 两座130毫米双联舰炮,37毫米76甲双联自动高炮4座
深弹: BMB-2深弹发射装置4座,深弹投放架2座
反潜火箭: 12联装FQF-2500火箭式深弹发射装置2座
声纳:  
电子设备: 高杆A敌我识别天线,方头敌我识别器天线
雷达: 米幕381甲相扫三坐标中远程搜索雷达,眼罩354对空搜索雷达,细网对海/对低空搜索雷达,黄蜂头343火控雷达(用于130毫米炮),方结352火控雷达(用于HY-2舰舰导弹),海王星导航雷达
舷号:
旅大Ⅱ型(105)

舰舰导弹: 2座三联装HY-2(C201)舰舰导弹发射器
舰空导弹: 无
反潜导弹: 无
舰 炮: 1座130毫米双联舰炮,37毫米双联人工操瞄高炮3座,25毫米双联高炮4座
鱼 雷:  
反潜火箭: 12联装FQF-2500火箭式深弹发射装置2座
声纳:  
电子设备:  
雷达: 幕381甲相扫三坐标中远程搜索雷达,眼罩354对空搜索雷达,细网对海/对低空搜索雷达,黄蜂头343火控雷达(用于130毫米炮),方结352火控雷达(用于HY-2舰舰导弹),海王星导航雷达
直升机: 两架Z-9A
舷号:
旅大Ⅲ型(166)

舰舰导弹: 4座双联装C802舰舰导弹发射器
舰空导弹: 无
反潜导弹: 无
舰 炮: 两座130毫米双联舰炮,37毫米76甲双联自动高炮4座
鱼 雷: 324毫米3联装鱼雷发射装置2座
反潜火箭: 2具FQF2500,12管固定发射器
声纳: 变深声纳
电子设备: 高杆A敌我识别天线,两座15管箔条火箭发射器
雷达: 米幕381甲相扫三坐标中远程搜索雷达,347S(ESRI)对海/对低空搜索雷达,刀架远程对空警戒雷达,黄蜂头343火控雷达(用于130毫米炮),两座谷灯EFR-1火控雷达(用于37炮),1290导航雷达
直升机: 无
40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4:06 | 只看该作者
鞍山级

中国海军的首批4艘“鞍山”级驱逐舰是1954年和1955年从苏联接收的 4艘“自豪”级驱逐舰,这些舰是 1936~ 1941年间苏联建造的,以鱼雷和火炮为主要武器。

 


主要性能数据

排水量: 满载排水量2040吨
主尺度  
主 机: 主机为2台蒸汽轮机,总功率为48000马力
航 速: 最高航速32节
续航力  
人员编制:  
舷号: 101舰 鞍山号 102舰 抚顺号 103舰 长春号 104舰 太原号
备注: 一直到70年代初,这4艘舰一直是中国海军最大的水面战斗舰。1969年 5月,“鞍山”级驱逐舰开始进行改装,拆除原有的鱼雷发射系统,装上了 2座双联装“SY一1 ”舰对舰导弹发射装置。并装备了相应的雷达、导航电子设备。“鞍山”级一直服役至90年代,堪称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驱逐舰。目前,该级舰已全部退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作战两千(COMBAT2000)成立于新世纪2000年,COMBAT2000品牌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以诚信为宗旨,力求获得广大用户的拥戴及所有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的支持。

联系我们

  • 地址: 广州市萝岗区科学大道起云路1号视联电子科技园A栋711室
  • 电话: (am10:00-pm17:00) 400 602 2000
  • 传真:+86-20-8231-1913
  • Email: sales@combat2000.com

分享到

新加入会员

© 2001-2013 COMBAT2000论坛.粤ICP备14001821号  Powered byDiscuz! X3.2 Licens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