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美国陆军开始将陆军工程研究开发实验室(US Army Engine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boratory)于1948年研发的四色丛林迷彩进行了小规模测试,这种四色丛林迷彩由黄绿色(陆军色表354)、深绿色(陆军色表355)、棕色(陆军色表356)、黑色(陆军色表357)组成,这种迷彩在迷彩研究界以其开发单位ERDL命名,ERDL迷彩在60年代之前由于印染加工工艺的产能限制及缺乏对抗红外观测的技术手段,一直未能进行大规模装备。1962年,陆军在本宁堡基地对这种迷彩进行了野外测试,测试效果表明这种迷彩在25米至350米的目视隐蔽效果良好,之后,驻越美国陆军总部(USARV HQ)要求在越南实地对ERDL迷彩热带作战服做进一步测试评估,美国陆军负责单兵装备开发研究的NATICK实验室于1965年将300套ERDL迷彩热带作战服配发至越南进行测试。
对ERDL迷彩热带作战服的测试在1966年持续进行,NATICK实验室还同时对四种专门针对越南环境的迷彩进行了研究,经过全面详尽的测试研究后,陆军最终选定1948 ERDL迷彩,并于1967年开始大量生产,最初的ERDL迷彩热带作战服由轻磅府绸斜纹棉布制造,款式和III型橄榄绿色热带作战服一样,面料经过防红外处理,以对抗北越人民军狙击手越来越多的夜视和热成像等观测装备。为应对越南不同的地理环境,制造了两种不同色系的ERDL迷彩热带作战服,分别是应对高地(HIGH LAND)环境的偏棕色系和应对低地丛林(LOW LAND)环境的偏青色系,这2种色系在迷彩研究界也因之分别得名HIGH LAND ERDL和LOW LAND ERDL,也有些学者按照色系名称直接称为BROWN ERDL和LIME ERDL。ERDL迷彩热带作战服款式和III型热带作战服一样,上衣双斜上袋,双斜下袋,款式均为风琴袋,口袋中间有折叠缝可扩充口袋体积,左上口袋内有插笔袋,裤子双前斜插袋、双后袋,双大腿大型置物口袋,左侧大腿袋内置独立小袋,所有口袋盖均为纽扣隐藏设计,为在后勤管理体系中区别于款式相同的III型热带作战服,ERDL迷彩热带作战服的标签中标示为CLASS 2,而橄榄绿色的III型热带作战服则标示为CLASS 1。ERDL迷彩面料采用滚筒印刷或丝网印刷工艺印染,由于不得而知的原因,面料各色的色块之间呈现出一种似乎是由于染料色牢度不足或印染工序不合理导致的晕染现象,各色块边缘因此有一种模糊、重影和虚影等交织的独特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