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拉11 于 2010-8-4 17:35 编辑
' t! u/ E' Q6 R& J+ d楼歪了 我来正一正
9 |! y( l) P% c3 x& Y/ [' d3 P5 d- N3 @3 {4 P s
以下谬论不但针对上海话,也可以说是针对我国所有方言的,而中国绝大多数人并不以普通话为母语,都以某种方言为母语(包括北京人)。5 Z% c+ ?6 i# ~; \ [
+ i, k( O+ h5 }. o
谬论1:由书面汉字和普通话发音构成的现代白话汉语,是“ ...
9 c+ H# E$ A: \7 U穿短裤的暴徒 发表于 2010-8-4 00:40 ![]() i! \2 F8 }; F; f% o7 r
+ ?: q" ]! c* r. X3 A/ @: l/ Q专门找了个中文系的教授请教了下,有些东西短裤你还是说错了.
. f3 G) B8 Y g$ E( P" ]" M; v! s% Y5 N. y- b4 `% V
方言当然不比普通话低级, 方言所能表达的信息远比普通话丰富, 许多典故,歇后语等都是普通话所没有的. 南方各方言中所保留的古汉语残余更是还原古汉语的重要来源,价值无法估量. 而即使没有普通话的影响, 这些语言化石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在逐渐流失中, 因此, 保护方言是绝对必要的.
# G; T/ g, t6 ]5 I. Y" f3 q1 ^" t( E) f, J. |+ p/ N3 ]1 R& }" J
但, 就算是现代普通话的源头, 南京方言也是无法完整的书写出来的, 惶论不属官话系的上海话? 各地方言中的许多语法特征是独有的, 相对固定的, 用于书面语既显得累赘(比如正统吴语里许多使动词需要单字重复),也不够严谨. 而且口头语中许多感叹词,拟声词都有具体的用法,声调和长度不同意思都会不同, 你如何用书面表达?? 客家和闽语里还有保留了古汉语的词头的, 这本来是证明汉语最初是黏着语的证据之一, 但你要写出来的话, 汉字又不是字母文字,如何用前缀来表示? 常用汉字各地方言确实基本上都能读出来, 但占汉字中绝大部分的冷僻字呢? 其实就算许多常用汉字, 方言的读音也是从普通话借用, 也就是用一个普通话里同音的字的方言发音转嫁给这个字, 因为许多字在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里是用不着的。( z/ Y# q: E( P7 E t' r- }
6 f0 ?# g4 _0 h1 S: {$ |* s/ W
至于多音字,产生的一大原因是古人的通假字习惯,还有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读音改变.
/ s8 A2 E/ [( Z, p5 ?6 C% ?6 n. y
- L* H+ _1 M4 q/ |& V% H, c; m! ~# f全世界绝大部分语言, 口语表达和标准的书面表达都有不小的区别, 但只有汉语使用的是表意文字, 本身就决定了汉语不可能将口语表达完整的反映到书面上来. 民国时期一度有人提出要搞汉语拉丁化, 但现在已经基本被放弃了。
+ [* ~( o! C# n' J0 f7 |8 e$ s \+ T
2. 方言没有书面规范.
; p! l& [- B/ B6 }6 f4 n3 F u这当然是最可笑的,但不是这么反驳的.
6 Q: g$ l* {, k ~ " X; [5 q9 ^2 K+ X, X( J5 m, A
自古言不同文苦恼了几千年, 随便写篇小文都要搞得成艺术创作, 写的人累看的人更累,而且还可能累死了也看不懂……从唐宋开始有人尝试将书面文用口语形式表达, 到明代才有了白话文的雏形, 然后才有了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法, 现代汉语属于语言学上进化程度最高的分析语, 基本上没有前缀也没有后缀,没有复杂的词格变化, 句式变化自由度大, 这本来就可以视作为各方言相互折中的结果, 而南京方言和北京方言不过贡献了部分读音而已. - k" H# X! F$ e2 f4 G
) b5 F8 d+ h- f1 ~3 ~% f7 Y
(注: 明清时期的南/北京官话和南/北京方言也是2回事情,只是发音体系比较接近,语法相互有影响而已。)
B" ?1 Q N' U- t7 R6 B
/ p8 w- }( l! o# h% ]% d8 r无数知识分子们发展了上千年才搞出来的汉语白话文书面规范, 现在就几个专家, 就算一辈子都在搞方言的书面化, 也是搞不出一套可行的规范的. 本来就是各方言书面化才搞出了现代汉语白话文, 拿着结果去嘲笑原因, 不本末倒置么?
2 l0 f d; h9 w, B/ U; g v
/ D- v0 }1 o/ D. J说方言口语没有规范就更可笑了, 所谓规范,就是要人去遵守的标准,一种口语只要有人在用,就会不停的变化,语言本身就是这么发展的,制定标准除了窒息语言的发展之外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需要全国通用,作为书面语的口头表达形式的普通话才需要制定规范,去限制其发展, 因为语言的发展带有地域色彩,因此普通话的发展需要通过中央政府不停的修改规范来实现。
! `4 f6 C' n0 f0 Y% R3 o
8 e( q" C5 M! H3 `+ k# d3. 吴语或者粤语读古诗比普通话更优雅.; e) E+ D V c. ~' v5 G4 L
5 y9 \& @. N+ y- r0 I
这不是因为吴语和粤语相对普通话有什么谁更优雅的区别, 而是因为南方各方言系保留的古汉语发音大体上都属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古人写诗的时候是用当时的发音去押韵的, 你用保留当时发音的方言去读当然比明代以后才成为标准语言的普通话发音更押韵. 同理你无论用那种现代方言去读属于上古汉语时期的古诗词比如诗经,也会有许多不押韵的现象出现。
; w0 k* U: H4 o0 j
1 G7 x. ?- D' d# l4 c- M(土豆上有套用还原出来的上古汉语音配音的封神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听下)
- u/ L& R) _( Y# P8 P. w& d# E: J# v3 I: z
4. 没有zf强力改变语言,移民涌入不会导致城市放弃自己的方言:$ C. j% H, d: A2 q0 V- v
5 P( G0 n2 n! I- j o* `( u这并不绝对. 近代中国3个新兴大城市, 上海,深圳,香港(其实还有石家庄), 上海和香港开埠100多年, 至今这2个城市的方言还大行其道, 看似有理, 但请看这2个城市的背景, 上海位于吴语区,香港位于粤语区,本来都是没什么本地文化的村镇,但它们的移民是在1个多世纪里逐渐增长的, 并且移民里有大量非本地但属于本语区的人口, 早期上海移民大多来自邻近的江南浙北吴语区,上海话本身也是在几种吴语方言混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至今上述地区依然有向上海移民的趋势, 香港的富豪阶层虽然不少来自上海和福建以及广东潮汕, 但整个香港,来自广东粤语区的人口比例还是很高的。因此上海和香港的本语区人口实际上还是占大多数, 外来人员虽然总数很多,但一不占多数, 二是百多年间陆续迁入, 处于绝对劣势, 自然只能努力学该地方言。
* T/ k- T; `+ ^4 Z4 L) m- A! \2 v2 \% o5 |( d ^! p$ x
反观深圳, 这个城市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由大量不同身份的外地人口建立的,本地人比例低,不占任何优势,当然最后会讲普通话。
5 h3 b$ I. k0 g4 y V; m0 u* v( S( Z3 y
其实语言如何变化, 本来就不是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 尤其是中国这么庞大的国家, 任何汉语方言都有足够大的使用人口, 既不会因为某些人的主顾愿望而被消灭,也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努力而一成不变,比如现在许多俄罗斯人发起维护俄语纯洁性运动, 抵制英语的影响, 其实也是徒劳, 因为就算是100年前的俄语,也含有大量的来自英语,法语,德语的借词, 所以语言这东西么,一切顺其自然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