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贴《西线轶事》
因为看到有网友想看,所以登了出来,如果违规,非常抱歉,请斑竹酌情处理5 S& ^+ \2 N+ V4 T
# q* r% L# l6 ?8 _
) a% W! p* Y( ~9 H( r特务按:我是生在70年代初期的,有印象79年某一天,电台里传来这样的声音:新华社报道。。。。这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开始。之后,一直到88年前后,老山,者阴山,法卡山这样名字就时刻牵动着我的心。还有流传说有的学生自己跑到云南前线要求参军。最深的印象就是某一天,看到一辆辆的军车从小镇里穿过,车身上都贴得红纸黑字的标语。老爸说这是上前线的。0 c! i8 X: s5 Q5 x {' X$ s9 c! u
在我看来最好的越战电影就是《高山下的花环》,不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而是第一次正视了人,正视了我们自身的问题。0 E; J1 f& a0 k _' y/ @) t4 Q
小说《西线轶事》是我住到深圳以后在老爸的书架上翻倒的,当时获得了五四文学青年奖,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文字有些做作,但是其对文革的反思,对历史的反思,都震撼了当时的我。* w' @; ]+ g1 e. d1 g% r/ ~+ G# L
请大家看看,全当怀旧吧。
1 G% Q' Q8 N+ s& P! O7 R: y
$ W- F! Z- R) x( v3 V' F. X1 |; r8 f% T* k& z }2 O8 J: D: m& z
小说前半部分略显冗长,但是后半部分关于文革的反思相当精彩。" g- ^' K! [6 {* ]0 x) ]
7 X" P; W( n' v: m+ c# z3 S$ l另外之所以觉得好看,也是因为当时处于发育期的我,对小说里女兵的描写格外感兴趣。从此烙下爱看女兵,爱看短头发女孩的毛病。算是另一种《制服的诱惑》呵呵
: v, \; `/ S/ Z5 d( K$ s3 S1 [/ u+ w( u w( }/ P
; V3 u9 e1 s7 l3 n1 D6 U
西线轶事(上) + T& O! p/ _8 ^6 X
徐怀中
/ U8 O" R& M8 S2 `有线电连由于多了六名女电话兵,显得格外有生气,无形中强化了连队的生活基调
% }( m H6 ]( r$ H! T0 E% D
% T" X/ i8 j, A( [ 一讲要缩减部队编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女同志们。如果人们到九四一部队去,了解一下有线通信连女子总机班的情况,就会感觉到,把穿裙服的看作是天然的“缩减”对象,这种看法至少是过于狭隘了。
0 y7 c3 Z: p4 O5 Z" O" y3 W5 p* H* [. j' M. k8 G& [' z
九四一部队女子总机班一共是六名战士,人们称为六姐妹。作为连队里一个正正规规的建制班,她们完全适应了从早到晚整齐划一的紧张生活。适应了随时随地面对各种严格的要求,适应了多少条成文不成文的纪律规定。当然,要把家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习惯统一到领章帽徽下面来,要把平均年龄二十岁的一群女孩子的心收拢来,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女兵班刚刚编起来那段时间,没有让连里干部少伤脑筋。比如说,其中有几个总是嘴不闲着,坐在床上吃葵花子,从窗户里吐皮儿出去。男兵送了她们一个外号,叫“五香嘴儿”。给人起外号是一种不良倾向,连里批评了他们。不过,自从叫出了这个外号,女兵班窗户里再没有葵花子皮儿飞出来了。又比如另一位女战士,在幼儿园就是个爱哭出了名的。老师说她眼窝太浅,存不住泪水。现在穿上了正二号女军服,还是照常爱哭。芝麻大的一点事儿,绝对用不着哭的,她可以大哭一场。一次,正要出发去野外训练,她忽然抹起眼泪来了。为了什么事情?天晓得。连长见她没完没了的哭,在她面前放了一个小板凳说:“你坐下慢慢哭,哭够了我们再去训练。”她倒不哭了,仰起头,站到队列里去了。可见泪水要存是存得住的,不在乎眼窝是深是浅。
# l/ F9 n6 H/ S# Z
" y& B" G( R' V3 v 照部队规定,当战士的是不准谈“个人问题”的。这一条历来很明确,没有任何含糊的余地。干部常在队前讲话说:
: U0 G! f" {) }; V- B% m
- S! e. F+ n1 G6 K8 i( e “有空余时间,你宁肯去看看蚂蚁搬家,也别往那一方面去动心思。动也白动。”
. s# t- k) O+ a6 T* y4 r W 6 n* g2 S& C b; Q3 b
令行禁止,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服兵役的年龄,正是怀着大胆的幻想,而又战战兢兢开始去探索“个人问题”的年龄。如同鸡雏儿要冲破蛋壳,天数足了,怎么能阻止得了呢?总机班就曾经有人想要试试,能不能在严守秘密的前提下,比别人先走一步。指导员在全连同志面前严厉批评了这件事。他只讲是:“个别同志”,没有点出名字来。这位“个别同志”在知青点的时候,和一位男同学一起担任看守甘蔗田的任务。他们搭了一个很高很高的草棚,坐在上边向四外了望。甘蔗林仿佛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湖水,那草棚正如一只随波逐流的小船。那些日子里,给她留下了多少值得回味的记忆呵!片片断断的,正象是一节节熟透的甘蔗。她应征入伍了,约定了要常写信。谁知对方来信太勤,她觉得不大好,让他不要总用一种信封。落款地址也要变换着,让人看见不是一个人写来的。这一下弄巧成拙,信封和寄信地址虽然变换不定,可是信上的邮戳始终没有变。指导员找她谈话了,说个人之间通信是宪法保护的,别人无权过问。问题是信件的内容超没有超出一般范围,这就全靠自觉了。组织上没有把有关规定讲清楚,那是组织的责任。三令五申讲了,偏偏还要违反,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此后,那种神秘的书信就完全断绝了。这件事情,给了女兵班全体战士一个明确的警告,她们私下里议论说:6 u! M6 U' Y8 g+ J+ g
: B g6 i7 i8 e% K+ _
“算了,趁早别去找那个麻烦。要么等脱了军装再讲,要么穿上了皮鞋再考虑。”6 }* \# x0 y1 ^- O- K
$ z3 b i) M- D6 }& P3 d9 |7 `6 C 脱了军装再讲,显然是说等到复员以后。穿上了皮鞋再考虑,这个话恐怕外界的人就不明白了。部队规定,战士只准穿胶鞋、布鞋、塑料凉鞋,提升了干部才准穿皮鞋。这就是说,在没有取得穿皮鞋的自由之前,“个人间题”只能是明智地放到一边去。) l+ i' ?1 `+ b8 k# z1 [( c: o
4 S( r8 d0 j5 P. S* m( Z0 Y$ S4 J 九四一部队医院和业余文艺宣传队,也都有部分女兵。因为工作上无法分开,男女同志之间接触很平常。连队里就不是这样了。工作,训练、学习、课外活动,女兵班总是自成格局,几乎和其它班排没有什么联系。尽管如此,男兵们随时都意识到了六名女电话兵的存在。明显的尽他们很注重服装整洁,再热的天,不打赤膊。还有些细微的情形,表面上不大容易察觉。编到这个连里来的兵,活泼的更见活泼,庄重的越发要显示自己的庄重。有线电连和无线电连赛篮球,本来实力差着一大截,可是运动员们一个比一个要强,总是全场人盯人,一拼到底。拼下来看,输也输不了几分。他们倒不是一定要和无线电连争个高低,明知是拼不赢人家的。主要是谁也不甘心在本连留下一种过于窝囊的印象。总之可以这样说,有线电连由于多了六名女电话兵,显得格外有生气,无形中强化了连队生活的基调。象是电话线路上加了“增音”,音量扩大了好多倍。. p u$ f( ^) s+ M
4 B% \. \0 T, i3 A {* U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女兵班在全连都算是靠前的。理论考核不用讲,电工学,电话学,难不住这六名高中生。内务卫生是女同志的擅长,队列也满象一回事的。劳动种菜又不比男兵差劲,在知青点打下了底子,两大桶粪,挑起来颤颤悠悠的在田埂上走。就说训练吧,五百公尺的放收线,不敢说速度上能和男兵打平手,可是论起收线的均匀、紧密、垂直和平整,女兵班要更符合教范的要求。军区召开的有线电全程协作经验交流大会,邀请女子总机班作过表演的。不过,假如你和有线连的男同志谈论起女兵班来,他们往往是笑一笑,颇有点不便评论的样子。说自己心服口服,他们不乐意,说不服气吧,多不合适,只好笑笑。还是有个别嘴快的,忍不住说:9 }) c/ r9 C0 t! {% x
0 O6 K0 x! J: A y2 n$ O “女同志嘛! 电话上声音绵绵的,口齿又清楚,谁不欢迎。等打起仗来再看吧!”
- E n6 w8 b! m! Y
/ [: [9 n3 P, S4 k* @5 g# c 二
0 @6 c3 u& b2 T5 Y$ ^- j 我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到部队上,就为的让他们穿起军服,神气活现地去照相,四吋六吋去放大吗?
# L, e) l1 ]" x7 l
" q I+ j" y( _9 M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凌晨,对越南的自卫还击作战打响了。九四一部队也奉命完成了一级战备,随时可以开前线。
6 K* t' ~$ l }. n. D3 w2 c) ^1 Z0 [+ E/ O, `! d7 V
中国政府公开向世界宣布,这次还击从时间到作战地域都是有限的,中国无意占领越南一寸土地。一次惩罚性的有限战争,不过是在古往今来战争史的长河中,归入一支小小的细流。但这是一次震动了世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现代化的战争。在中越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乐谱上,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不过,两国军队在面对面的严重时刻,只能是借用对方的语言,大吼“缴枪不杀”!' ]* R( X' _# K! K
% f; F. f" Y9 _0 Y) j4 z9 Q
女子总机班听到了“露透社”的消息,说上级已经决定不让她们上前线去。大家急了,吵吵嚷嚷要去问连长,凭什么不让去。班长严莉不主张去问。她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谁正式宣布,说不让去,是小道透露出来的。连里要问,怎么会知道不让你们去的呢?倒还不好回答。不管他的,反正女兵班向党支部送了决心书,先抓紧轻装准备。万一真是那么决定的,到时候再去闹也不迟。这个意见得到了一致的赞同,都说,还是班长有主意。7 Q o0 m# Q- }; x
8 {( o4 I [9 Y, O/ j. _ 其它班排都去理发,一律推了光头,为的是头部受伤便于救治。女兵班有的人主张照男兵办理,也推光头。有人觉得那样未免太出洋相。原来她们多数留的是两个小鬏鬏,用猴皮筋扎着,一晃脑袋,象两把刷子在肩膀上摩挲着。她们上街,每人花了两角钱,变了一个样子回来,都剪成了“运动头”。以后早上起来,岔开五指梳拢几下就完事,连猴皮筋也用不着了。
# u- P4 v$ O6 _+ f- Y; N: x
% `$ P* g1 H y7 v9 f 连排长们到各班检查轻装情况。女兵班轻装很彻底,干部都表示满意。连长是结了婚的人,知道的多些。他清了清嗓子,郑重其事地向女兵班指出:
+ a% q3 h! z0 \! o! C3 C# O1 O2 _
* \9 |& e9 J* v6 ^ “该轻的轻,该带的还是要带。象纸呀什么的,可以多带一点,要用的时候没有,到哪儿找去!小镜子那些,能不带就不带了。”+ f. I" h$ ]) t7 Q
/ J" \. p7 i1 V- \1 U/ J
干部们一走,六姐妹高兴得一个个拍着手跳。既然这么认真地检查了她们的轻装情况,说明不让女兵班上前方的话,纯粹是谣言。& \) r3 R( F8 B' C2 a% e T& h
2 g1 W( f) S3 V' e% [6 \: `
很快就要上火线了,总机班的女战士在想些什么呢?她们先是在自己心里搁着,交谈起来才知道,原来大家想的全都一样。用一个字说,死!至于各人将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一死,谁都没有作过具体的设想。只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谁都不想还可以活着回来。人们也许觉得这是不是太丧气了。在部队里,谁也不会笑话谁的。大家都没有打过仗,没有打过仗的人,往往首先肯定的就是自己要牺牲。虽然如此,她们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神情都是那么自然,语调是那么平静,随随便便,连说带笑的。- }6 O' j; P# S2 J
" y# n, S5 W- }, o1 F: d 班里有几个人,家在本省,她们要求挂个电话,对妈妈讲一声。虽说已经是一名军人了,有话还是找妈妈,而不是找爸爸讲。她们很自觉,电话不长,大致是这样的:" M9 A6 j7 w% G
9 Y" w) c( H5 x4 P- @; a- q" x- e
“喂!妈!我们要外出执行任务了。”5 A5 x$ H7 \0 h: H3 S
- M# W( @ A* H9 Q' N
“噢!我已经想到了,看报上的动向,知道部队可能要出去。你们哪天出发呢?”
) R0 t4 E2 |+ m3 h
* u; `& X. Z; ?! O0 s3 @ “不知道,在等命令。”
' b8 O" f0 w$ r. B4 h u# N' \6 q, g1 b# }9 h
“好!到前边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一定要保证电话通畅,不要象在家里,胆小害怕可要不得,那么多首长和同志,又不是你一个人。你能立功更好,怕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机会的。至少你可不能让我和你爸爸脸上挂不住。你记住了没有?”
- d. M& s, j, U/ w a0 Z( w* B
$ { L( f$ P% T' j9 V9 F “记住了。”' [/ h# D6 ^0 T+ e- \; u; e& t% U
# S7 W! i6 U, b% T& i) Y1 Y& e
“到时候你得机灵点,听着炮弹的响声。人家说,从头上飞过去的炮弹,和冲着你落下来的,响声不一样……”
7 H5 i H1 r# _! Y+ x
' H; S, ^6 X. ~1 R, y9 x “妈!你别罗晾,不能老占着线。”
' l+ b$ T/ H$ _8 G$ S: K
) s: N8 J/ V9 D& }3 [2 T0 O, ^" n “你等等,还有……”2 @! H) d. M% X" e h: ]; R4 x q
( y3 i. c3 }% p1 o/ E$ o6 d# | 妈妈的声音开始发额,耳机里传来极力克制着的抽泣。随后,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了,显然是妈妈把送活器捂起来了。
% D E, K8 R- Z1 T( P8 b3 y8 b
“喂,喂!妈妈!你看你,你还有什么话说没有,没有就挂了吧!”
0 h6 O" }% e, |0 P* ^- r8 m0 k; m& Y( @. `4 \
“好吧!我和你爸不能去送你了。等完成任务回来,赶忙先来个信。”
1 \7 ~' G- P1 T! Q- d8 |# P3 O8 n- i' _5 U
和妈妈通过了话,几个人一交换情况,禁不住笑了。这几位妈妈岗位不同,互不相识,却象是用了一份统一的电话稿,她们的话几乎一句也不差。几位妈妈无一例外,都在电话上哭出了声。要不怎么是妈妈呢?
: \9 j% p: f" h
! J9 r8 I, M- f 只有陶坷没有给妈妈挂“长途”。小陶的妈妈劳动改造八年,把身体彻底改造垮了,放出来直接就进了医院。最近刚刚出院,还在全休,说定了这一两天到部队来看望女儿。所以小陶用不着打电话了。3 n) N; f/ \) v. k }, q8 g
7 v+ c( s8 [8 u6 X$ S
第二天,小陶的母亲果然来了。她带来一大包麻辣胡豆,这是女儿最喜欢吃的。来队亲属带的吃食,向来都是当众公开的,谁赶上有谁的份儿。总机班的姑娘们一起围上去,抓一把麻辣胡豆吃着,和母亲说呀笑的。小陶不作声,在一边待着。指导员对母亲说:# |5 o+ h+ q- D$ m9 a
! s5 P& I: ~8 J1 T- F+ s' l# m “你看,好象这一大群都且你的亲生女儿,只有小陶是一个外人。”
. Q# V) H9 t" u
, z; \6 E) t" q; k$ k: d 小陶就是这样,喜爱沉默。她高兴起来,什么都忘了。一张粉团团的胎儿,稚气地笑着,并不言语。她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待在一边,细长的眼睛稍稍眯缝着,久久地遥望天边。她在追寻着什么?她在探求着什么?她在迎接什么?这时候那张粉团团的脸就变得十分严正,十分深沉,似乎还流露出几分怒气。开始,同班战友们不了解她的习性,响哨咕咕议论她说:“就象是谁借了她米还了糠。”
5 X( k1 u7 [2 y+ S& M/ X9 |* a$ A* X) @ `* T3 t" x; T5 Y
谈起“九四一”的行动,小陶妈妈问连长:
& \' m h6 ^) h
2 s Z- s3 |2 [3 Z7 V6 R8 e “现在领导上怎么说,是不是已经定了总机班全体到前边去?”
; \. J9 \5 ~* L1 v$ t8 F" A) t3 k6 i3 O5 A
连长说,“问题不大。”% a7 K5 E6 g2 F
/ u& N9 ~5 ]' D6 U7 D, L, \" ], `
女电话兵一起嚷叫起来:“什么叫问题不大,定就是定了,没定就是没定。” / k( `; G5 E2 ?5 r$ Q1 n5 y
7 y8 w1 Q9 R' e( G# b “反正我们心里有数,让去也要去,不让去也要去。”
. |$ i. h* M+ h; d; t
; ?" \- Z) g# ? “要上就是全班上去,少了一个也不干。”3 @+ b5 z" T5 N8 L, b6 K* j
4 k c* G' r2 S. U( W; H l
母亲笑了,说:“你们先别吹,要不是我这个军属大妈替你们说话,准不准许你们上去还真是难说哩。”8 u9 q; b8 L. w, R0 E/ o2 I4 e+ O# O
" P H! @8 j' i9 k
前天,九四一部队的几位领导同志到省城去参加作战会议,抽空去看望了陶坷的妈妈曾方同志。谈到对女子总机班,通信部门有几种方案。
3 R w- o. w# q( X* q- {) h, o- |4 A! q, C' {
第一种是让她们全体上去锻炼锻炼。第二种是全不上去。第三种是挑选几个身体好的去,其余有几个干部子女,体质较差,就留守了。6 t- X, L3 Q1 f2 h3 t
0 @! P; E/ n7 Z! e v+ [. p$ a 曾方问:“照第三种方案,留守的人里是不是包括陶坷在内?”
! F; D: |! J' z7 J; K: u8 p
6 c, J% C$ m: k0 t, _! W7 J 回答说小陶是其中之一。又向她解释说,这并不是专门照顾干部子女。反正后方需要留人守总机的,连里的猪也得有人看,谁体力差就留下谁。& v: c+ r" k, U" X& b! C8 N
+ P' P# Y* U4 ^
曾方说:“现在的事情就是这样,不准请客,照样请,说不是请客,是加菜。不准走后门,照样走,说不是后门,是前门儿。该有什么手续办下来了,该有什么图章盖上去了。不让陶坷她们到前边去,还怕找不出几条现成的理由?”$ W/ y# ~5 j7 Y" m* q% M$ O
1 ?- O1 j: ] r1 B/ A( m
这么一说,大家都笑起来。
7 Q X/ M; G2 }: ]( q " n ?2 u) G' P7 I3 j) y& F
曾方又说:“我看第一种考虑是正确的,后两种方案恐怕欠妥当。当然,部队的事用不着征求我的意见。不过我也有一点发言权的,至少我那一个不能留下来。我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到部队上,就是为的让她们穿起军服,神气活现地去照相,四吋六吋去放大吗?现在要打仗了,把这一个战士拉下来,让另一个战士顶上去,想都不应该这样想的。哪一个战士不是人生父母养的!真的这样,等欢迎部队凯旋归来的时候,我心里会是什么滋味?你们得站在我的地位,替我想一想!”; W4 ~ j- F7 `3 [( j. ^
/ ?6 R. M7 B; i; _( W. L
这位老同志态度是那么诚恳,她的意见无疑是对的。“九四一”的几个干部都说,有必要确定一条原则,干部子女原来在什么位置上,作战期间还应当在什么位置上,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后方调动。+ c; Y. u; T+ C! F
: Z* C; O! h' l# d6 d( i
[ 本帖最后由 切特务 于 2006-3-1 21:24 编辑 ] |
|